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依然(一作“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本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写于作者囚于汴京期间(976—978),王銍《默记》说他“归朝(指北宋王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这话是对的。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当时在汴京,过着百般屈辱的俘虏生活,表面上被封为公、侯,实际上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可以说是失去一切人生自由,使他“日夕以眼泪洗面”,心情十分痛苦。这残酷的现实,必然使他常常怀念做皇帝的欢乐时光,就在这特定的环境、心绪下,唱出了一曲亡国之君的哀歌。
词的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从自然景物起笔,向天发问: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何时了”三字,问得奇特,问得深沉。春、秋二季是四季中最美好的时光;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每逢春秋季节,每见春花秋月,应该最为快乐,昔日就是如此。可现在身为俘虏,纵有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哪有心思观赏?空对良辰美景,一腔怨愁之情,实在难以排遣,无处诉说,自然景物越好,越使人难过,故而希望不如早些了结。
“往事知多少”,是补写一笔。“往事”,指的是过去做皇帝时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知多少”,极言往事之多,多到了不知数。他的另一首词《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回忆往事的内容之一。现在,囚禁在小院之中,不能不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又《浪淘沙》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闭不卷,终日谁来”(上片),可为此句之注脚。词人之所以怕看春花,怕对秋月,是因为怕忆起令人心酸的往事。
接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二句,承上回忆往事转入现实。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可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囚居的小楼,又引起了他的故国之思。“又东风”的“又”字,下得很得力,表明又有“东风”吹来,不可阻挡。“东风”在古典诗词中常引起人的伤感,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欧阳修《青玉案》“不望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唯有归来时”,陆游《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李煜在东风又起的月明之夜倚楼远望,该有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故云“不堪回首”。“不堪”,就是受不住。“回首”,就是回头看。
上片,即景生情,由春花秋月,勾起多少往事,又由小楼东风引起“不堪回首”的故国之思。
下片是对“故国不堪回首”的具体描写。“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雕阑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用汉白玉砌成的石阶,这里指南唐的宫殿。“朱颜改”,红润的脸色变得苍白,这里形容自己面容的憔悴。词人以故国宫殿依然如故与自己面容的憔悴作比,暗示宫殿犹在,而人事全非。“只是朱颜改”的“只是”,以肯定语气加强表明作者降宋以后“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最后二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问答的方式,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以点明题旨。“问君”,作者设问,实即自问。“愁”本来是一种无形无状的心理活动,十分抽象难描。但词人却以“一江春水”作比,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这忧愁正像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那样绵绵不尽。作者在另一首《乌夜啼》词中也有写愁之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同样将难以表明的“愁”具体化了。这种以具体之物喻愁的写法,为后来词人所推崇学习。如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横塘路》),虽“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罗大经《鹤林玉露》),但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像此句这样,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总体来说,这首词集中抒写了作者亡国、被囚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满腔悲愁,说不上有什么社会意义,但写作技巧却很值得借鉴。
首先,全词采用白描手法,抚今追昔,寓情于景,以情动人。《历代诗余.词话》引《乐府纪闻》:后主“其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旧臣闻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
其次,通篇以问起,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最后以自答作结。结构严密,前后呼应。
再次,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也。
最后,语言明净、凝练、清新、优美,毫无雕琢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