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蔡絛《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可见,这首词也是李煜后期的作品,作于他死前不久。
词的上片,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梦醒之后的情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第一句“帘外雨潺潺”是写实。词人梦醒之时,听到帘外潺潺的雨声,由雨声想到春天将尽,“春意阑珊”。阑珊,是寥落、衰残的意思,一作“将阑”。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暗寓惜春之情、身世之感。点出景、季节之后,第三句再交代感觉到这一现象的人:“罗衾不耐五更寒”。“五更寒”三字,写出了他睡梦的短暂,词人五更天便从梦中醒来,足见其不能安眠的苦况。罗衾虽暖,却“不耐五更寒”,这种感受,与其说是身肤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一个过着囚徒生活的人,面对春光行将消逝,五更的寒冷和心头的凄凉,格外使他无法忍受。这里实际上是采用了寓比于赋的手法,兴寄深广,慨叹无穷。
接着“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二句,笔锋陡转,从现实转入梦境,由实入虚。是说只有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亡国俘囚,还能重温一下过去的繁华欢乐。这两句正应上句因“罗衾不耐五更寒”而醒了,也就是因为醒了,才听到了帘外潺潺的雨声,以致想到春天将去。按照时间顺序,应是先有梦,然后才有醒后的所闻所感。现在这样倒过来写,固然由于梦是醒后追忆,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避免艺术上的平直,一开始就刻画出一个凄凉冷落的意境,对整首词的悲剧气氛的渲染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艺术手法是很高明的。
下片承上而来,引出江山故国之思。因为有以上的感觉,词人对自己说:“独自莫凭阑”,独自一个人可别上高楼凭栏远望呀!为什么这样自我告诫呢?随后两句点明了原因。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无限江山”,指的是原来属于南唐的土地。昔日南唐无限美好的河山,离开它的时候是那么容易,要再见到却非常困难了。“别时容易见时难”,本是古人诗句常用的诗意,所谓“别时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颜氏家训.风操》)、“才得相逢容易别”(戴叔伦《织女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等便是。李后主这句“别时容易”,意谓丢失得很快。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阅世很浅的俘虏皇帝的痛苦与悔恨。在他成了被囚的俘虏后,切实体验到囚虏生活的痛苦无极,从而更加怀恋珍惜“无限江山”的时候,却已经再也见不到它了。事后的醒悟追悔,不过更增添内心的痛苦。为了避免这无益的痛苦,所以告诫自己:“独自莫凭阑”。但由此也可知他不知道独自凭栏多少次了。“独自”二字,极富表现力,因为和人一道登楼,还可以说说谈谈,而一个失去自由的人,孤独地凭栏远眺,其痛苦就有增无减了。
词人在发出“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叹息之后,最后以如泣如诉的音调,奏出了悲剧式的尾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过去欢乐的生活就像流水落花一样,一去不可复返,今昔对比,真有天上人间的差别!这结拍两句与开篇“春意阑珊”相呼应,传达出万千身世之感,构成了沉哀高远的意境,余音袅袅,遗恨千古。
这是一首亡国之君的哀歌。全篇充满了作者亡国后的悲哀绝望和他对过去帝王生活的留恋,情调十分低沉。但是由于他的悲哀和悔恨之情,是借助于典型的客观景物和富有诗意的比喻以及天上人间相映照抒写出来的,使这些景物和比喻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所以读者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歌》)这用来说明李煜这首《浪淘沙》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