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处士高亭》赏析-杜牧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23:37

题元处士高亭原文

题元处士高亭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题元处士高亭》赏析-杜牧的诗

题元处士高亭赏析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正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因为弟弟杜顗眼疾加重,请假离开洛阳去扬州,因为请假超过了百天,按照唐朝制度自动停职(“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条)。停职后,杜牧接受宣徽观察使崔郸召辟,从扬州赴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到崔郸幕下做宣州团练判官。杜牧从大和四年(830)到大和七年(833)一直在宣州沈传师幕下,这次到宣州是故地重游,重温了不少故交,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题目中的元处士就是其中之一。元处士,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名胜志》:“宣城县有元处士,逸其名。杜牧诗云云,盖借子云以况之。”而据《全唐诗》卷八二三《元孚小传》载:“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杜牧还写过一首《赠宣州元处士》诗:“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杜牧的朋友许浑也写过《题宣州元处士幽居》《灞上逢元九处士东归》《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诗,其赠诗注云:“元君多隐庐山学《易》,常为相国师服。”从诗中看,这位元处士是一位淡泊名利、喜欢探讨易经玄理的有道之士,和当时的文人多有交往。

诗名《题元处士高亭》,首句又曰“水接西江天外声”,可见亭子地势高绝,下临江水。宣城山水秀丽,城北十里有敬亭山,水有宛溪、句溪、泾溪等等,均接长江,此亭到底在何处不可考,但总归是在一个水边的高处。

首句不直接写亭,而从水声写起,很有趣。诗人来到亭中,第一感受就是声音,可见水势之大,流水之急。流水接通长江,水声从天外遥遥传来。从天外而能传到此处,可见水声之浩荡。次句“小斋”点题,写它旁边的松树高耸入云。“松影”,可见松树之高,人在地上只能看见末梢的影子上与云平。“拂云”二字既指树高,又有高古之意。松树年深日久,日与白云相伴,悠悠不语,而其下水流湍急,远接长江,两句有王维《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之意,而“接”字、“拂”字,增加了纵深与高度,使得意境更为阔大高远。亭既如此,人亦可知。这两句既写亭,也从侧面写出元处士胸襟之开阔,兴趣之高古,和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诗中写其人“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的风度襟怀一致。

三、四句“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诗人自叹有谁能教他吹笛,和元处士一起共倚春风,玩赏明月。此处暗用桓伊之典,桓伊是东晋吹笛名家,世称“笛圣”,《晋书·桓伊传》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中写:“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桓将军就是桓伊。正是春风明月之时,耳闻春水浩荡之声,身当松风云影之下,此时心中有无穷感触,情思涌动,欲借桓伊笛声以传。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徽之在舟中,于岸见到桓伊,时两人尚不相识,王徽之请人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便下车为他奏了一曲,奏完之后上车离去,两人不交一语。这是东晋名士脱略行迹、相交以神的著名故事。杜牧是位名士,个性潇洒,俊迈不羁,“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当年考进士的时候就有人指摘他不拘细行,而元处士却是一个隐居山中、身世两忘的高士,“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两人相交,一个饮酒作诗,一个谈玄论易,虽然志趣不同,但心意相通。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与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杜牧对李白在宣州所作之诗非常熟悉(杜牧《念昔游》:“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此诗或许有所借鉴,亦未可知。松风明月,溪水潺潺,正可与好友纵酒谈玄,共倚春风弄月明,此时若有桓伊之笛相伴,想必更是陶然共忘机了。

杜牧和不少唐朝诗人一样,喜欢笛子,不仅诗中常写笛,还经常寄笛子给朋友,除了《寄珉笛与宇文舍人》之外,还有《寄澧州张舍人笛》。他的好友赵嘏写了一首《长安晚秋》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很喜欢,称他为“赵倚楼”。“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此句与“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润州二首(其一)》)和“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可并称杜牧写笛名句。

(孔燕妮)

题元处士高亭注释

1、高亭:指地势较高的亭子。

2、西江:指长江。

3、拂云:触到云。言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