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魏文贞原文
题魏文贞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题魏文贞赏析
杜牧喜欢用绝句作咏史诗,这首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杜牧的祖父是唐德宗时的宰相杜佑。杜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博古通今,著有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典章制度史《通典》。杜牧耳濡目染,诗歌中往往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以诗人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去考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观照现实问题和个人命运。这和他的文学主张一致,“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礼乱,以激发人意”(《李长吉歌诗叙》)。这首《题魏文贞》虽是一首咏史诗,却包含着诗人的个人遭际和感时愤世之意在其中。写得既深刻有力,又简练含蓄,所谓辞浅意深,沉郁峭拔。
蟪蛄是一种蝉类,夏天成熟,秋天就死了,一辈子见不到霜雪,用来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宁,岂、难道的意思。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蟪蛄这样夏生秋死的昆虫难道能够见到霜雪吗?贤人圣哲也难以被浅薄无知的庸人所理解啊。贞观时期的太平盛世,可惜封德彝这样的庸人是看不到了。
这首诗的本事出自唐太宗时的一场政治事件。魏文贞,即魏徵,唐太宗时的著名政治家,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德彝是唐太宗时的宰相,和魏徵政见不合。唐太宗即位之初,和群臣商议治国之事,感叹乱后治国之难,魏徵建议施以圣哲之治,“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月而可,盖不其难。”封德彝鄙薄他是书生虚论,徒乱国家。唐太宗采纳了魏徵的意见,施以仁政,结果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此时封德彝已经去世,唐太宗向群臣感叹说:“此徵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事见《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
杜牧是世家子弟,少怀抱负,又继承了祖父的经世致用之学,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关心国家大事,谈政论兵,发扬蹈厉,以廓清天下为己任,梦想削平藩镇,收复河湟,再现清明盛世,但是朝廷屡屡让他失望。宪宗晚年好服金丹,被宦官害死。穆宗昏庸无能,耽于逸乐,将好不容易收回的河朔之地再度失去,杜牧在《感怀诗》里写:“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痛惜不已。敬宗是个顽童,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侈于声色,杜牧因此做《阿房宫赋》以讽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宗宠信郑注、李训,杜牧的两个好友李中敏和李甘都因为反对郑、李而失官,郑、李又逢迎文宗,意图将宦官一网打尽,却谋事轻率,导致甘露之变,朝臣大批被杀。杜牧当时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侥幸躲过一劫,他想替好友雪冤,但又“胆薄多忧惧”(《李甘诗》),不能成言。武宗时,李德裕当政,杜牧因为和牛僧孺关系好而被打压。李德裕采用他的军事方略讨伐藩镇,抵抗回鹘,颇有收效,后人因此评论杜牧“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但李德裕虽然用他的才略,却不肯用他的人,使杜牧错过了实现抱负的最好机会,让他感愤不已,“会昌之政,柄者为谁?忿忍阴污,多逐良善”(《祭周相公文》)。
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杜牧非常怀念唐太宗时的清明政治,渴望君明臣贤的政治气氛。大中四年(850)他将赴湖州上任,写了《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嵕山上。杜牧临当离开长安,登高回望,望的不是长安,不是君王所在的皇宫,而是唐太宗的昭陵,别有深意。唐太宗是唐代最杰出的皇帝,也是唐代士大夫心中明君的代表,这首《题魏文贞》诗中就体现了他知人善任,能施行仁政的优点。杜牧在这首诗里不只称赞魏徵的贤哲,更是羡慕唐太宗和魏徵之间的君臣际会。杜牧一生不得意,明明有一身本事,却没遇到一个能重用他才能的皇帝。歌咏太宗重用魏徵这样的贤臣而天下大治,想到现在国势衰败,朝廷不辨贤愚,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心中怎能不充满忧愤?
了解了杜牧的生平志向与一生遭际,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特别敬慕唐太宗,理解“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这两句诗中包含的感时愤世、襟抱难开之意。他渴望能辅佐明主以成盛世,梦想扫清割据,收复疆土,使国家盛世再现,使百姓安居乐业,“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郡斋独酌》)。但现实却是他的才能抱负无所施展,只能辗转沉沦,忧国伤时,“当道每叹,末路难循,进退唯艰,愤悱无告”(《上吏部高尚书状》)。他生性刚直,不能折节以趋奉他人,因此他特别欣赏魏徵;他虽有魏徵之才,却没有一个唐太宗来欣赏他,重用他,因此他的诗中屡屡出现对太宗的怀念;他在朝廷缺乏援引,牛僧孺和他关系好却政见不同,李德裕和他政见相同却又不喜欢他,对他屡加贬抑。党争不断,当道者党同伐异,如封德彝一样的人遍布政坛,使他出头无日。种种郁结,使这首咏史诗虽然旨在褒扬魏徵之贤哲,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沉郁悲愤之情,千载之下犹令人深思。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是激愤感叹之语,而“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则充满讥诮,于短短篇幅之中纵横排宕,凌厉峭拔,可见杜牧咏史诗独出机杼、务去陈言的特征。胡寿芝《东目馆诗见》中说他“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
(孔燕妮)
题魏文贞注释
1、此诗又题《过魏文贞公宅》,见《文苑英华》卷三〇七、《全唐诗》卷五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