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赏析-杜牧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23:36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

题宣州开元寺

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题宣州开元寺》赏析-杜牧的诗

题宣州开元寺赏析

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其时杜牧正在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下做宣州团练判官。宣州治所宣城,是南朝大诗人谢朓做太守的地方,故而诗人称为“南朝谢朓城”。宣城风景优美,山水荟萃,有敬亭山、谢公楼,以及此诗中所写开元寺。开元寺原名永安寺,建于东晋(原诗下有诗人自注:“寺置于东晋时。”),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开元寺是宣城的一处名胜,建筑优美,风景幽奇,杜牧常来游赏。除了这首《题宣州开元寺》之外,他还写过《大雨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等,都是在开元寺中所作。以上是杜牧和开元寺的渊源。

诗开头两句写开元寺的地理位置,“南朝”“东吴”两词,在地理上加入了一点历史的感慨,第三句“亡国去如鸿”即从此而来。东吴、南朝,都已如孤鸿杳然而没,唯有那时的寺庙深藏在云烟缭绕的山坞之中。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诗:“事与孤鸿去。”《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两句与“亡国去如鸿”意境略似。孤鸿也好,孤鸟也好,个人也好,王朝也好,一切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消逝。杜牧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已走入末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兼并严重,党争不断,衰世之感在当时文人的笔下往往有所体现,杜牧诗歌也有这种悲凉伤感的基调。悲哀伤亡之感往往冲破当时当地的个人情绪而笼罩一切,所谓“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在这种背景下理解“亡国去如鸿”一句,可知这不是作者一时的感慨,而是一贯的情绪所致。

“楼飞”四句描写开元寺的建筑风景。寺楼高达九十尺,仿佛欲凌空飞去,走廊回环,廊柱多达四百。寺庙随山势高低上下,山风吹拂着松树与桂树。唐时寺宇庙观中多栽种松树桂树,取其冬不落叶,夏不生虫。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噪,飘萧松桂秋。”赵中虚《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芳字》:“烟霞凝抗殿,松桂肃长廊。”皇甫冉《早发中严寺别契上人》:“苍苍松桂阴,残月半西岑。”戴叔伦《寄赠翠岩奉上人》:“兰若倚西冈,年深松桂长。”王武陵《宿慧山寺》:“中夜河沉沉,但闻松桂香。”

“青苔”四句写寺中众生,包括飞鸟与僧人。“朱阁”即《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中的水阁,因为近水所以潮湿多苔。用一“照”字,写其颜色之鲜明,两相映照,更显青者愈青,朱者愈朱,亦显下句“白鸟”之白。僧人宿在水阁之上,梦中也有水流淙淙,月光洒在粉墙之上,光明如睹。这四句写寺中的清幽生活。杜牧在寺中住过,对其环境十分了解,朱阁白鸟、溪声月色云云,都是经验之谈。

从“楼飞”到“月色”八句,前六句是昼景,后两句是夜景,无论昼夜,寺中之景一般幽美,这便引出其下“阅景无旦夕”一句,意思是欣赏寺中之景没有早晚之别。然而阅景虽无旦夕,凭栏却有今古。凭栏远望,总免不了怀古伤今。起首“南朝”“东吴”“亡国”“遗寺”之语,此时方落到实处。到底如何怀古伤今,诗人并不细写,只说要携酒一樽,去前山看春雨。

此时正值春日,杜牧于这一年的秋天写了《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这首诗可做“凭栏有今古”的注脚。“六朝文物”,就是此时的“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鸟去鸟来”就是此时的“白鸟两相语”,“落日楼台”就是此时的“楼飞九十尺”。从半年后的怀古伤今,可以想见诗人此时的怀古伤今,只不过此时是春雨,彼时是秋雨罢了。岁月无情,物换星移,无论范蠡还是六朝,当时之人文景物、英雄豪杰,莫不薰歇烬灭,光沉响绝,只留下水光山色、烟坞遗寺,对此情景,怎不让人兴起无穷感慨、一腔惆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评此诗“雄直”。其实此诗不仅雄直,且寄兴颇深。

(孔燕妮)

题宣州开元寺注释

1、坞:四周高、中间低之地曰坞。

2、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