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词中通过元宵夜的今昔对比,不仅反映了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孤凄心境,而且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沉之恋。
词的上阕,写今日元宵佳节的情景。开头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落笔于元宵节傍晚的景色:金灿灿的落日,像是一团熔化了的黄金;傍晚的云彩,如同相合的璧玉。起笔对偶工巧,色彩明丽。下接“人在何处”一句,触景生情,想起了已故的爱人赵明诚。李清照与赵明诚生前既是生活伴侣,又是诗文知己。而今明诚早已去世,时逢佳节,物是人非,怎能不悲伤!“人在何处”这一发自肺腑的慨叹,既是对死去丈夫的悼念,又含有自身漂泊之感,感情自然是沉重的。这种心境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可谓“以乐景写哀”愈显其哀。下面又转深一层。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这是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即“烟染柳浓”的倒文。“吹梅笛怨”的“梅”,指的是一种曲调,即《梅花落》。《乐府诗集》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以工整联对,点出初春时节。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江南早春:初生的细柳在轻烟笼罩之中,柳色显得很深、很浓;下句从听觉落墨,通过笛子吹出带有哀怨情调的《梅花落》曲,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但到“春意知几许”一句,笔锋又一转:虽有柳色、笛声,春意盎然,可是在词人看来,又有多少春意呢?这句暗示出词人失望无兴的情绪,为下边的心理刻画铺路。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前二句承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笔墨仍然没有离开景物的描写:元宵佳节,又逢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好天气,本应出去游赏,可词人却担心好景不常,于是引出第三句:“次第岂无风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次第”,用法与《声声慢》的“次第”稍有不同。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说:这一句“言转眼恐有风雨也”。可见此处“次第”是当“转眼”讲。“次第岂无风雨”,字面上像是写天气的变化,实质上是暗喻,即用自然界的恶劣气候来比喻社会的动荡飘摇。就当时的局势看,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不思收复沦陷的大好河山,只求苟安江南,而金兵已得寸进尺,步步逼近,随时都在准备挥戈南下。李清照所担忧的就是这样的“风雨”。饱经忧患、备尝艰辛的暮年嫠妇李清照,在这种心绪下,哪还有心思去游赏观灯呢?所以下边写道: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召”,邀请。“谢”,辞谢。“香车宝马”,指华美的车马。当那些平日和词人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乘着车马来邀请出游时,词人便婉言谢绝了。这三句写的虽然是当时的实况,但其意义并不限于词人身边的女友,而是概括了南宋的上层人物。他们在国难深重之际,仍旧呼朋唤侣,纵情游乐。词人对此极为反感,所以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朋侣的邀约引起作者的联想,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词的下阕,追忆当年在汴京欢度元宵佳节的情景。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盛日”,指北宋灭亡前的繁盛时期。“闺门”,指古代妇女居处的内室。“三五”,指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偏重三五”,就是特别注重元宵节。“铺翠冠儿”,指用翠羽作装饰的帽子,是元宵节妇女戴的应时装饰品。“捻金雪柳”,也是宋代元宵节妇女的一种装饰,用绢或纸另加金线捻丝而成。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时元宵节“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娥儿,直到鳌山下看灯”。“簇带”,宋时俗语,是“满头插戴”的意思。“济楚”,整齐,犹今言时髦、漂亮。一个“争”字,场面热闹可见一斑。这几句追述“中州盛日”元宵节的盛况,回忆自己在闺中闲适有趣的生活,意在唤起人们对沦陷河山的忆念,表达自己对故国旧家的无限眷恋之情,在感情上和广大人民的爱国思想是相通的。
过去的生活固然美好,然而,这一切都已随着国破家亡付诸东流了,目前的情景如何呢?于是词人便用“如今”二字,笔锋急转,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生活里来了: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沧桑之后的词人,现在已是容颜憔悴,头发蓬松散乱得不成样子了。在这种情形下,虽然是元宵佳节,外面花灯齐放,热闹非凡,可词人这副模样又怎能出去见人呢?而且,词人当时心情很不佳,像这样热闹的场景,非但不能给词人带来节日的欢乐,反而会勾起她无限的哀愁,所以她“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就是“怕得”的意思。一个“怕”字,包含着多少难言的苦痛!这三句与上面“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形成对照,何等鲜明!“怕见夜间出去”又与上阕“谢他酒朋诗侣”相呼应,可见结构之严密。
由于词人在元宵之夜没有出门游赏,也没有心情与人嬉戏笑闹,所以她只有:“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可以看出,这时词人已经不住在深宅大院,也不是有重重门户的大户人家,而是住在开门见街的浅门窄户之中,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在帘儿底下听别人欢度节日的说笑声。这里,词人以他人的笑语喧哗反衬自己的抑郁寡欢,更见其哀情难忍,忧心如焚。“不如”二字,反映出词人自甘寂寞的情怀,更加令人同情。
总起来看,这首词的调子虽然比较低沉,但写得情真意切,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辗转流离之感。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李清照这首词,十分感动,为之下泪,并“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作了另一首感慨今昔的《永遇乐》词,可见,李清照此词具有多么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写作上,它最大的特点是对比鲜明。词人通过昔日盛装与今日憔悴之比,他人笑语与自己“向帘儿底下”孤独愁闷之比,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的盛衰和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
其次,构思巧妙,结构精密。全词上下两阕,由今到昔,又由昔到今,层层深入,对照写来,前后呼应。
此外,用语朴实自然,却很动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这是很精当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