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1 01:36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原文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

这首《武陵春》词所表现的感情是极为悲戚的。如果说李清照早年的词所表现的离愁别绪还只是暂时的感情的奔涌的话,那么到了晚年,由国破家亡、飘流异乡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则是深重而无尽期的。

写这首词的时候,作者已五十二岁,在浙江金华避乱。她用饱蘸血泪的笔墨,写下了当时由“物是人非”所引起的种种感受。

“风住尘香花已尽”,点明时间已是暮春。暮春残景,气象凄凉惨淡。一阵狂风劲吹之后,落红遍地。有的花朵虽然化为尘泥,余香仍在空中随风散布。暮春最容易使人倦怠,也容易使人伤感,所以才——

“日晚倦梳头。”这一句写出了她无精打采的神态。由此可以知道,她此时已是心灰意懒,百趣皆无。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起了变化,眼前已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在这里,词人用“是”与“非”一组反义词构成了“物”与“人”的尖锐矛盾对立,身外之“物”依然如故,照样是花开花落;但“人”却已今非昔比,死的死了,散的散了,自己呢?“风鬟霜鬓”,“憔悴凋零”,“凄凄惨惨戚戚”,早已是“情怀不似旧家时”。况且国事、家事、个人事,事事皆休,幸福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希望全都幻灭了。这一切,从何说起?千言万语,又对谁去说呢?所以,尽管词人“欲语”,而终究未语,竟是以泪代语——

“欲语泪先流。”用流泪这鲜明可见的细节表现出难言的感情,更见悲痛欲绝。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

过片之后,掉转笔锋,写自己曾有过排解愁闷的打算。“闻说双溪春尚好”,是说来到金华之后,听说双溪春天的景色还不错,作者本来是个游兴极浓、喜欢观赏玩乐的人,既然知道金华有这样的风景区,想借赏玩景致排解胸中的愁闷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下句说:

“也拟泛轻舟。”词人到底“泛舟”了没有呢?请看最后三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刚萌生出的念头还没有变为现实,一个顾虑又把它轻易地打消了——双溪里的像蚱蜢一样的小船,怎能载得动我心中这么多的忧愁呢?这一来,把“闻说”、“也拟”全否定了,又转到“愁”字上来。舟轻愁重,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分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可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相媲美。《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段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当由此化出,写的是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的无限愁情。

总起来看,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暮年沦落之苦、家国之痛,但通篇用的日常事和口头语,构思奇妙,含意深沉。清人陈廷焯说此词的后半阕“又凄婉,又劲直”(《白雨斋词话》卷二),是很有见地的。

另外,词中“欲”、“先”、“闻说”、“也拟”、“只恐”等虚词的妙用,也增强了这首词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

更多李清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