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作品原文
柳
原文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作品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大致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诗就抓住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优美!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下一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补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真是繁华到了极点!
下面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到了秋天,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挨到秋天来啊!言外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使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一层一层,向前推进。清纪昀说:“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见《李义山诗集辑评》)评论极为中肯。
此诗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李商隐十六岁就“以古文出入诸公间”(诗人自编《樊南文集》叙),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登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那时,他是那样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和信心,不正像曼舞于芳春、洋溢勃勃生意的杨柳吗?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沦下僚,“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近人张采田引冯浩之说云:“初承梓辟,假府主(指柳仲郢)姓以寄慨,意兼悼亡失意言之。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辞沉著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又称它“含思宛转,笔力藏锋不露。”(见《玉谿生年谱会笺》)虽然“假府主姓”之说未必可信,但具体的分析,却是极为精辟的。
(王思宇)
柳作品注释
1、乐游春苑:指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