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溺文并序作品原文
哀溺文并序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吾哀溺者之死货兮,惟大氓之为忧。世涛鼓以风涌兮,浩滉荡而无舟。不让禄以辞富兮,又旁窥而诡求。手足乱而无如兮,负重踰乎崇丘。既浮颐而灭膂兮,不忍释利而离尤。呼号者之莫救兮,愈摇首以沉流。发披鬤以舞澜兮,魂伥伥而焉游?龟鼋互进以争食兮,鱼鲔族而为羞。始贪赢以啬厚兮,终负祸而怀仇。前既没而后不知惩兮,更揽取而无时休。哀兹氓之蔽愚兮,反贼己而从仇。不量多以自谏兮,姑指幸者而为谋。
夫人固灵于鸟鱼兮,胡昧罻而蒙钩!大者死大兮,小者死小。善游虽最兮,卒以道夭。与害偕行兮,以死自绕。推今而鉴古兮,鲜克以保其生。衣宝焚纣兮,专利灭荣。豺狼死而犹饿兮,牛腹尸而不盈。民既贸贸而无知兮,故与彼咸谥为氓。死者不足哀兮,冀中人之为余再更。噫!
哀溺文并序作品赏析
《哀溺文》载于《柳宗元集》第十八卷。分两部分:一是序,这是一篇散文体的寓言;一是正文,为一段仿楚辞体裁的骚体抒情小赋。序对正文有相对独立性,它已构成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正文却不能脱离序,事实上正文是采用了一种特别文体对前述寓言的一个重大发挥。
让我们先看序。作者以寥寥几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至死也不肯弃财求生的蠢人形象。他本有游泳的一技之长,但爱钱重于命,结果不但使长处没发挥出来,反而因之送了性命。对于这样的事,人们习惯上认为只要晓之以利害,告诉他没了命钱也没用了,那么他就会改变想法。可实际情形却不尽然。这个人在别人指出这一真理后仍然摇首而坐以待毙,原因何在?
这固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题目。作者在序中只讲述了故事,但在最后又提出一种设想:为几千钱而死的这个小百姓是死了,但这个世界上又何止有几千钱的财货会使人丧生,如果这种诱惑增大到足以使一个非这个小百姓可比的大人物也去舍命,那这些人会不会也一样被溺毙于这危险的波涛中呢?所谓“大货之溺大氓”,根据下文的举例和论述,恐怕不仅仅限于财货,还涉及在政治权力、名誉、地位等各方面的角逐。
进入正文,作者自己在第一句中就再次明确地表示了他对这种聪明大人物的担心。接着,他用了六句话详细描绘了这种人在社会中的样子。“世涛鼓以风涌”一句明确表明作者有意将社会比作波涛汹涌的江水,这里的人也即在社会中搏斗的人。这个社会环境是非常险恶的,常常使人处在孤立无援、拼命挣扎的状态。然而,这里的人仍然对功名利禄毫不相让,费尽心机恨不能多拿一点儿。他们手忙脚乱,又如负重登山,形象十分狼狈不堪,即使在马上灭顶的水中也决不肯释利以求生。
对这种疯子别人当然没有办法,只有眼见他沉没。作者忍不住讥诮之情颇为辛辣地追问一句“魂伥伥而焉游”,意在批评其执迷不悟,放着生存的阳关大道不走,偏去追求缥缈的海市蜃楼,直至死而魂无归所。下四句更为不客气,指出其为鱼鳖所食,不得好死而且毫无价值,点明原因还在咎由自取。接下去六句是作者痛下针砭,指出事实上不少人由于无视他们前辈的教训而正在重蹈覆辙,并且沾沾自喜,因为他们只愿意注意那些侥幸成功者的例子。
正文的这一部分基本属于叙述。它与序不同之处是,明着还是写溺者,可暗中已经完全用社会的人置换了这个概念。于是,这则寓言也就由个别人个别事例的展示,转变为对整个社会复杂现象的批评。作者已从一个寓言的娓娓叙述者变成一位亢声朗诵的诗人。
接下来正文进入了作者的直接议论阶段。没有了贯穿一致的设喻——游水者,却仍然采用大量的象征性形象语言。作者责问说,人为什么会像鸟钻网、鱼上钩一样去干蠢事?他们比鱼鸟聪明得多,而且明知这一切结果,却为何偏这样做?这里又重复了序中所提的问题。下面的六句非常重要,它虽然说不上是一个正面完满的答复,但其思想却是相当精辟深刻的。大小之物在死亡这一点上是没有分别的,但是不论是大是小,不论愚贤,都是因有所昧而亡的。所昧者常常是一个人的所短,然而事实上所昧之处常常就在一个人的所长。作者使用了游泳这个例子,有些非常善于游泳的人最终还是死在游泳这项专长上,那些自以为安全和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成了要命的问题,对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了解的。柳宗元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提倡守柔守一,就在于万物可制在其各有所短长,能守一则能消其短长而不可制,不为物所制故可达于道。柳宗元特别提出所长为被制的原因,可谓深刻。关于这一点的现实教训意义,作者指出,在于不能弃绝有害的事物而引火烧身。
再下面作者举了商纣王和周厉王的例子,然后又在自然界中动物那儿找来两个类比:一个是临死的豺狼还渴望着饕餮一番,一个是待毙的老牛还抱怨着肚子不饱。作者指出,人之丧命在于贪得、不满足。把人在社会中的那种挣扎苦斗比作动物本能的一种需要,作者讥讽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的最后四句再次点明了作文的主旨,劝告人们不要再执迷不悟,重蹈前人覆辙了。那些就这样死去的人不值得同情,只希望那些通情达理的人应该马上改弦更张。
正文是模仿楚辞写成的抒情小赋。汉代以后,赋这种形式已经开始由浓重的铺张描写渐渐转变为较为淡雅的抒情议论。这是由于大赋在汉代的某些不健康发展遭到当时以及后代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这种文体做起来也有点费力不讨好,因此赋这种形式在近体诗兴起以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战国时兴盛一时的楚辞骚体文学由于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仍然给后世丰富的感受,特别是它事鬼敬神的所谓“传统”,更是人们在特殊场合下用以追荐哀悼忧愁感伤的理想方便工具。本文正是在忧思议论这两个意义上借用了楚辞、汉赋的形式。
在柳宗元的笔下,议论这一特点由于文章内容的特殊要求而更充分地表现出来。然而我们不会忘记,柳宗元乃是唐宋八大家中写山水抒情文的圣手,同时他也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政论哲学作家。《哀溺文》这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同时也能如此形象化,不能不归因于柳宗元卓越的文学才能。
柳宗元的寓言散文别具一格,一般都短小精巧,含义深刻,他的一些寓言,通过描写麋、驴、蝜蝂、溺者等故事,幽默地对人们进行讽谕劝诫,至今犹发人深省。寓言文学在战国时已有较大成就,柳宗元继承发展了其优良传统,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哀溺文》是其代表作之一。
柳宗元的辞赋情意深挚,激切,铺叙描写不追求多而追求真,情中寓理,理中有情,不愧为唐代杰出的赋家。《哀溺文》等骚体文,同样体现了柳宗元辞赋的这一特点。
(陈君宏)
哀溺文并序作品注释
1、溺:淹没。这里指淹死的人。
2、氓:民。咸:都。
3、水暴甚:江水涨得很厉害。
4、绝:渡,横渡。
5、中济:渡到河中央。济,渡。
6、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全句意为奋力游也游不了几尺远。
7、侣:同伴。
8、何:为何,为什么。后:落后。为:句末助词,这里表疑问。
9、腰:腰里围着。腰,名词用如动词。
10、蔽:蒙蔽,脑子不开窍儿。
11、货:金玉布帛的总名,即钱财。为:句末助词,这里表反诘。
12、浩滉荡:浩,形容水势广大;滉荡,水势深广浮动的样子。单音词与双音词连用是楚辞汉赋以来习惯用法。无舟:使舟无,把船弄翻。
13、诡求:用不正当手段求取。
14、崇丘:高山。
15、颐:腮。膂(lǚ):脊梁骨。
16、离尤:遭祸。
17、披鬤(ráng):披头散发。舞澜:在波涛中飘舞。
18、伥(chānɡ)伥:无所适从的样子。
19、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20、赢:多财。啬厚:吝啬财富。厚,富厚。
21、怀仇:怀抱仇敌。仇,指钱财。钱财害己,如同仇敌。
22、贼己:害己,毁灭自己。从仇:跟随仇敌。此指追求仇敌一样的东西。
23、不量多:不考虑危害的严重。谏:劝止。
24、姑:姑且。指幸者:指望侥幸得利的人。谋:图谋,追求。
25、昧罻(wèi):糊里糊涂地看不见网罗。罻,捕鸟小网。蒙:不明。钩:鱼钩。
26、卒以道夭:卒,最终。道,擅长的事。最终因己所长而亡。
27、鲜(xiǎn):很少。克:能。
28、衣宝焚纣:商纣无道,武王伐之。纣兵败,在鹿台身穿宝玉衣自焚。意在人宝同亡。
29、专利灭荣:据《国语》,周厉王好利,和荣夷公接近。芮良夫劝谏厉王:荣夷公专注心力于获利求财,不知国难当头,不可与他同利。厉王不听,后果国破身亡。意指图利身亡。
30、贸(mào)贸:通常作“贸贸”,原意为眼睛看不清,引申为轻率,考虑不周。
31、冀:希望。中人:中等智慧的人,即通过学习能够领悟道理的人。更:更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