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1 01:27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这首词附有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淳熙己亥,即宋孝宗淳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179年,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已十七年了,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这年暮春,辛弃疾奉调湖南,仍然担任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之饯行的筵席上,辛弃疾写了这首词。序中的“移”,是调动的意思。同官,就是同僚,在一起做官的同事。漕,指漕司,官名,管理一路财赋的转运使。小山亭在当时的鄂州,也就是在今天的湖北武昌。

这首词有的版本题作“暮春”或“晚春”,是辛弃疾的一篇抒情名作。

词的上片从惜春、留春至怨春,写得哀怨缠绵又很有笔力。

先看开头两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意思是说,还能经得起几回风雨的吹打呢?春光刚刚来临,就又被摧残得匆匆而去了。这是反问语气,是词人不需任何回答的一种心理活动。言外之意是说:国事一误再误,已经很危急了。清人陈廷焯认为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白雨斋词话》卷一)。可见,这开头两句,话虽来得突然,但作者下笔之前,其情绪活动已经历了一个千回万转的过程,即所谓“意在笔先”。“匆匆春又归去”,一个“又”字,表示春残不止一次,故可伤也。春天在这里既代表着作者的大好年华和报国理想,也象征着国家的抗金形势。作者感叹春天的消逝,实是寄托对时局的忧虑及对国事的不满。这是全词的主旨。接下去,就围绕着这一主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承接开头两句。如果说头两句还只是渲染一种惜春的情绪,是总写惜春,那么这两句便索性把惜春的感情点明,通过具体事物——“花”,进一步申说惜春的心情。“花”是春的象征。花开得早,也就凋谢得早,春光也就消逝得快,所以作者说自己常常由于惜春而害怕花开得太早,何况眼前已是落红满地,一片花谢春残的景象呢!“长怕花开早”,为平日“惜春”之愿望;“落红无数”,为眼前春归之实景。愿望与实景,形成鲜明对照,惜春之情因此表现得尤为激切。

惜春之后,接着便写留春。“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两句说:春天啊,暂且留下吧!听说芳草绵绵,直到天边,已经没有你回去的道路了。“见说道”,听说。这两句,一扬一抑,跳跃动宕。“春且住”一声断喝,足见怒气之大,至“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气氛似稍和缓,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怒之下打了自己心爱的孩子,然后又含着眼泪抚摸着他的痛处安慰劝说一样,感情恳切、真挚。

可是春天却不理解词人的心情,仍然匆匆地归去了,因此引出下面的“怨春”: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一层意思和周邦彦《六丑》“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的话相近,不过辛词寓意深刻,感情深沉多了。词人对春告语,提出疑问,却得不到任何解答,于是只好默然埋怨这春天了。春既不语,就意味着它终将逝去,现在稍可以给人安慰的只有:那画檐下的蛛网,还在整天粘住纷飞的柳絮,十分殷勤地想挽留住春天。对这几句词意的理解,颇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指小人当道,他们就像屋檐下的蜘蛛一样,组起网来,粘住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春光仍在人间,国家太平无事,谁知这只是点缀升平的一幅虚妄的图景。也有人认为,这是暗指当时只有部分爱国志士,尚在殷勤不懈地力挽狂澜,图谋恢复大业,可他们力量微薄,备受排挤打击而力不从心,正如蛛网粘惹飞絮挽留春天一样,无济于事。我个人的理解倾向于后一种。这几句既表现了词人等少数几个爱国志士力图挽救祖国的决心,也反映了南宋局势的危迫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下片写失宠女人的苦闷,用意也很不一般。如果结合作者的身世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作者用的是《离骚》笔法,写美人,正是以美人自比;美人伤春以及见妒、失宠之遭遇,都深刻地寄寓着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这两句用了古代美人失宠的典故。以古比今,也是一种比兴手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长门”,指汉代的长门宫,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之后幽居在这里。“准拟”,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佳期”,指汉武帝和陈皇后重新和好相会的日子。相传陈皇后失宠后,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于是就以黄金千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诉说愁怨,献给汉武帝,希望重新获得恩宠。这两句的大意是说:陈皇后失宠,被打入冷宫,希望恢复旧欢,但是愿望又落空了。作者用这个典故比喻自己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是正比。

接下去“蛾眉曾有人妒”一句,道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原来是有人在嫉妒他,打击他,就像美女因为貌美而遭到众女的嫉妒一样。蛾眉,代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仍然是用陈皇后的事。陈皇后以千金买赋解决了问题(重新得到宠爱),而词人自己的深情隐衷,却非相如作赋所能表达。这是反比。意思是自己的才能和主张不能被皇帝了解,幽怨心情无人诉说,这就是词人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所说的“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初,岳飞的《小重山》词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见这种苦无知音的悲哀是当时爱国志士共同的心情。从“长门事”到“脉脉此情谁诉”,是一层意思,以古代美人失宠和遭嫉妒的故事,暗喻自己的政治遭遇,发泄胸中之愁苦,其用意是十分明白的。清代王夫之就说这首词“蛾眉买赋之句,未忘身世”。南归后,作者接连上书,所谓“美芹十论”及“九议”,一次又一次,都得不到采纳,反而屡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他在淳熙六年(1179)所写的《论盗贼劄子》中说自己“生平则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意思是说:自己生平刚直不阿,敢于坚持立场,近年来受到朝中主和派人物的嫉恨,主战言论尚未脱口,祸害就会接踵而来。可见词中说“蛾眉曾有人妒”,确是实有所指的。下面笔锋又一转: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是对主和派的怒斥与警告: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你们没有看见吗?即使像玉环、飞燕当年那样得意的人不也都一一化作尘土了吗?你们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玉环,即杨贵妃,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飞燕,指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她们都擅长舞蹈,都受到皇帝的宠幸,又都以妒忌著称,而且最后都不得善终。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缢死在马嵬坡;赵飞燕后来被废为平民,自杀而死。辛弃疾在这里用这两个人物指代主和派那些小人,斥责他们虽暂时得意,终必遭毁灭,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这也是正比。如果说前面那个比喻意思还不十分明显的话,那么这个比喻则已摆脱含蓄之态,改为愤激的责骂了。

从词的开头写到这里,种种忧伤、怨恨、愤慨的复杂感情,都交织在一起了,使词人感到无法排遣,因此接下去以“闲愁最苦”一句加以概括。所谓“闲愁”,实际上并不闲,这种愁不同于一般的无病呻吟,这里面包含着词人在政治上的怨恨和愤慨。所以说这种“闲愁”是最苦的。

词的最后“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回应上片,写暮春晚景。这样一幅落日黄昏、烟柳迷离的景象,不正象征着南宋王朝日薄西山、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吗?这样的景象,实在是令人伤心,令人忧虑。所以他说“休去倚危栏”,还是不要登楼远望了。“危栏”就是高楼上的栏杆。李后主的《浪淘沙》词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欧阳修《踏莎行》词也说“楼高莫近危栏椅”。这里的“危栏”和“斜阳”,都是有一定影射意义的。据说宋孝宗看了这首词以后很不高兴,说明它是击中时弊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表面上是写对春光迟暮的惋惜和一个失宠女人的苦闷,但实际是暗喻国势的危殆,寄托自己在政治上的怨恨和愤慨,含意是十分深刻的。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全用比兴寄托的方法,风格凄婉含蓄,但所蕴含着的感情却是很强烈的。这就是谭献所说的“潜气内转”。夏承焘先生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7期)八个字来作为这首词的评语,我认为是颇为精当的。这种表现方式与作者大多数爱国词那种慷慨悲壮、天风海雨般的驰骤风格迥然有别,它体现了辛词风格的另一个方面,即所谓“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是一首豪放与婉约、刚与柔结合得极好的词。通过比较阅读,可以体会到辛词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