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山赋作品原文
囚山赋
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踊夫波涛。纷对回合仰伏以离迾兮,若重墉之相褒。争生角逐上轶旁出兮,其下坼裂而为壕。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阳不舒以拥隔兮,群阴沍而为曹。侧耕危获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代狴牢之吠嗥。胡井眢以管视兮,穷坎险其焉逃。顾幽昧之罪加兮,虽圣犹病夫嗷嗷。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
囚山赋作品赏析
柳宗元在元和四年(809)《与李翰林建书》中道:“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柳宗元贬居永州,虽有山水游历之乐,然不过是囚犯在牢狱中暂时快活而已,根本上还是压抑苦闷。《囚山赋》更将这种类似囚犯的忧惧痛苦加以夸张地抒写。
在描写和抒情手法上,前人已指出此文近似《楚辞》之《招隐士》。然在描写山水自然之可怖、人世生活之艰辛上,此文比《招隐士》有更多的写实成分。开篇八句音节高亢激昂,写山势之狰狞,如波涛汹涌,如重峦叠嶂,山石犬牙交错,四处横生,下面开裂而成为深深的堑沟。波涛、城墙、堑沟,皆示隔绝之意,至此“囚山”二字已出。
“沓云雨”六句写永州山中多雨,腥臊之气蒸腾,阳气阻隔,阴气固结,土地贫瘠,民生艰辛,生活困苦。永州在唐朝时属于偏远之地,气候湿热,多虫蚁,多瘴疠,自然条件恶劣,谪官的生活环境更是可想而知。韩愈谓“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柳宗元自己“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与李翰林建书》)。上有浓云厚雨,下有湿气腥臊,中有毒虫猛兽,阴阳不调,衣食艰苦。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自己所遭受的切肤之痛,但“哀斯民之增劳”一句有如《离骚》“哀民生之多艰”,将自己和民众的痛苦全部包含在内。
从“攒林麓”开始十二句,写林麓丛生,仿佛牢狱旁的荆棘,虎豹咆哮,仿佛狱门上狴犴的嗥叫。自己何以掉在陷阱之中,无处可逃?不是兕和猪,为什么被关在牢笼之中?整整十年没人来看视我,我日复一日埋没蓬蒿之中。圣人(唐代俗称天子为圣人)每日治国理政,贤臣每日进到朝廷,是谁把我一直囚禁在这里?这一段纯是抒情。作者再度重申了“囚山”之意,林木为荆棘,虎豹如狴犴,自己被困在其中,看不到希望。继波涛、城墙、堑沟之后,作者又用了五个比喻形容“囚”:监狱、眢井、木笼、猪圈、蓬蒿。这五种囚牢的难易程度逐次递减,“蓬蒿”更是轻而易举可以突破。然而作者无法逃离,因为这除了是肉体的囚牢之外,更是心灵的囚牢。为了“幽昧之罪”而被加以不公正的处罚,作者的心迹不被人理解、理想不被人接受、行为不被人容纳,没有重回朝廷的希望,被所属阶层完全抛弃,这是彻头彻尾的孤独,无以复加的悲哀。作者因此向“圣”与“贤”发出绝望的悲号与质问。
山水自然素来被认为是寄托性灵的广阔天地,而《囚山赋》恰恰相反,将山水自然视为囚笼,这是针对作者被“放逐”出的原来世界而言的。身处荒州,远离政治中心,远离亲朋戚友,作者的生命价值日销月铄地磨灭,这对理想主义者来说是最大的折磨和摧残。《囚山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说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理想得不到认同,心灵得不到纾解,生命价值得不到实现,那么无论身在何地,都是巨大的囚笼,何止囚于“山”而已?
(孔燕妮)
囚山赋作品注释
1、迾(liè):遮遏;拦阻。
2、墉:城墙。褒:通“抱”,环绕。
3、轶:超越。
4、沓:会合,集聚。
5、渍:浸,沤。
6、沍(hù):冻结,此指集聚。曹:相照应。
7、丛棘:监狱旁遍植之荆棘,《易经·坎卦》:“系用徽纆,置于丛棘。”
8、(hǎn):虎叫声。狴(bì):狴犴(àn),绘于狱门上的猛兽,代指牢狱。
9、眢(yuān):井枯无水。
10、兕(sì):似牛,一角。柙(xiá):木笼。《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豕,猪。牢,猪圈。《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