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1 01:26

鹧鸪天·代人赋原文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这是一首歌唱农村风光的词。文人用词这种形式来描写农村生活,始于晚唐五代,刘禹锡的《竹枝》和孙光宪的《风流子》可以说是开了宋代农村词的先声。北宋前期,由于词体沿着“花间派”的路子继续贵族化、典丽化,所以词与农村简直毫不搭界。苏轼任徐州知州,用词反映徐州石潭附近农村小景,写有《浣溪沙》五首,为北宋词坛贡献了绝无仅有的别开生面之作。辛弃疾一生中,曾有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在农村,在创作上又受苏词的影响,因而写出了几十首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成为宋代在词中反映农村生活较多的一位作家。这首《鹧鸪天》就是这类词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这首词题作“代人赋”,即替别人或拟他人口吻作词,写的却是作者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时他已被罢官,退居江西上饶。词中通过对初春时农村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隐含着对国事的忧虑。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词一开篇,好比一组电影的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农村环境中去了:田间路边柔软的桑树枝上,冒出了纤纤的嫩芽;东边邻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首句中的“破”字,用得很传神,它把“嫩芽”冒尖时那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中的“些”字,这里读“sā”,为句末语气助词,也有作“一点儿”解的,即全句意为:东边邻居的蚕也生长出一点点儿。接下去两句,一句一景: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上句写平坦的山坡上长满了青青嫩草,一群小黄牛在那里吃草欢叫。下句写夕阳照着带有几分寒意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几只归巢的乌鸦。这两幅图景,色调很不一样,前者与开头两句相一致,生机勃勃,充满着活力,后者却显得极为黯淡凄凉,于此可见作者不同的感情。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这“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景象,不正是南宋王朝国势危殆的写照吗?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词转入下片,重在即景抒情。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这三句仍是写景,但与上片相比,显得有波澜,有层次。由平冈而望到远山,由横斜的道路而望到它是通向酒家的。在此之前,作者写了路旁的柔桑,写了东邻的小蚕,写了黄毛的小牛,写了寒林,写了暮鸦,已见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势的忧虑。

最后又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构成城中与山林的鲜明对照:城里的桃花、李花害怕风吹雨打,而农村溪边的荠菜花却春意勃发,欣欣向荣。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对农村景物的赞美,如果“词外求词”的话,这可能是一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城中桃李愁风雨”,是指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对敌人妥协,在苟安求和中过日子。“春在溪头荠菜花”,是指广大人民,他们是抗金力量的真正所在。当然,这些看法不见得符合作者的用意,然而从文艺欣赏的角度看,这样的引申是完全允许的。

总之,这首词写农村风光而有所寄托,但全词格调清新、活泼,毫无晦涩之感,因而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