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6-26 01:21

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歌曲有急有慢,是跟着情感而变化的。在敦煌发现的唐写本琵琶谱中,标明急曲子的有《胡相问》一曲,标明慢曲子的有《西江月》、《心事子》二曲,标明慢曲子和急曲子交互使用的有《倾杯乐》、《伊州》二套。大概《倾杯乐》和《伊州》属于成套的大曲,所以一段慢调,一段急调,更番演唱。但《伊州》只急、慢各一段,似乎不是全套。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自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那末,整套大曲,都以前慢、后急为准。至于一般杂曲,似乎急就是急,慢就是慢。《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十七说,乾兴(公元1022年)以来,教坊所用的“急、慢诸曲几千数”。又说:“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这可看到北宋时代,由于晚唐、五代以来的混乱局面一旦得到统一,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经济日趋繁荣,促进了歌曲的发展。加上北宋初期,有了教坊的设置,又陆续从荆南、西川、江南、太原等割据王朝,取得了二三百名技艺很高的乐工,集中首都所在地(今河南开封)的教坊里(见《宋史·乐志》十七)。他们的任务是“因旧曲造新声”,在唐代燕乐杂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创作。这样与民间创作歌曲交互影响,开辟了宋词发展的广大园地。直到北宋末期,一般官伎和“瓦子”(歌伎所住的地方)里的歌女们,对令、慢曲和诸宫调各有专业。晏几道描写她们唱令词时的情态:“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鹧鸪天》)这是北宋盛时的情况。再看北宋末期,如《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就有阎婆惜会唱诸般耍令(第廿回),张惜惜会唱慢曲儿(第廿四回),蒋门神在孟州新娶的那个人会唱说诸般宫调(第廿九回)。这可见慢曲到了北宋,是怎样的盛行。卖唱的歌女们只要学熟一行,就会被人们注目的。这风气一直传到元朝,歌女中以唱慢词著名的就有解语花、小娥秀、王玉梅、李芝仪、孔千金等,还有芙蓉秀善唱戏曲小令,赵真真、杨玉娥、秦玉莲、秦小莲等善唱诸宫调,至于以新兴的杂剧作为专业的就更多了(详见雪蓑渔隐《青楼集》)。这个继承传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关系,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把慢词作为专业,在创作方面,一般说是从柳永开始的。清宋翔凤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柳永)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苏轼)、少游(秦观)、山谷(黄庭坚)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乐府馀论》)他说慢词兴盛的原因,由于政局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结果,那是不错的。至于慢词的创作,是跟着慢曲而来的;而曲子里有急有慢,却是由来已久。如果说长调就是慢曲,那么,《尊前集》中所收杜牧的《八六子》,尹鹗的《金浮图》、《秋夜月》,李珣的《中兴乐》,也都长到九十字左右,都出自晚唐、五代人之手;何况民间的作品,必然更多,不过它所用的都是“俚俗语言”,而又没有柳永那样的声名和技巧,因而在脱离音乐之后,就都失传了。

柳永所生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经济发展到最高峰的时代。他的那种风流才调,被民间作为说唱的题材,有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元曲选》中的《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关汉卿作)等,都是说的他的故事。大概他的出身是属于地主阶级,而一向过着都市生活的。他的词为了迎合小市民心理,博取歌伎们的资助,有些是很无聊的。因市井流行,一直传进宫廷内,连仁宗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曾在一首《鹤冲天》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他并不是不想做官的。他曾去应进士试,但到放榜的那天,皇帝特地把他革掉,还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填词去!”这样一来,他索性自称“奉旨填词”(见《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把填词当作流浪生活中的一种职业。他原名三变,后来改名,才得中进士,做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他的一生,是非常潦倒的,却因此获得接近教坊乐工的机会,对这些新兴曲调,有了音律上的了解,作为他个人驰骋才情的场地。这样,就把慢词的局面打开了。由于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付这些格律很严的长调,不论抒情写景,都能够运用自如。这就使一般学士文人对这些民间流行的曲调,不再存轻视心理,而乐于接受这种新形式,从它的基础上予以提高。如果不是柳永大开风气于前,说不定苏轼、辛弃疾这一派豪放作家,还只是在小令里面打圈子,找不出一片可以纵横驰骋的场地来呢!

苏轼原来是看不起柳永的,但读到《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子,也得赞叹一声:“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侯鲭录》卷七)柳永的慢词,常是运用大开大阖的笔调,而一气流转,曲折变化,艺术性是特别高的。且看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尽管他所描写的只是一种凄凉景象和伤离念远的感伤情绪,它的参差变化的结构和恢弘豪壮的格局,却为苏、辛一派的豪放之词打开了一条出路。他还善于运用巧妙的手法,把大自然的景物,刻画得像图画一般。例如《夜半乐》的前两段: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凤归云》的前段:

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玉山枕》的前段:

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满池塘,见次第、几番红翠。

像这一类的描写,在《乐章集》中是俯拾即是的。伟大祖国的广大人民,从来就有欣赏自然美的特性,所以在诗歌里面常把情景双融的作品作为最高的艺术,而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这种手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杂剧、传奇和曲艺等。我们且看元人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连梁山泊上的好汉李山儿,在那柳绿桃红的清明节日,还得唱出那样风流潇洒的词儿来:

〔仙吕点绛唇〕饮兴难酬,醉魂依旧,寻村酒。恰问罢王留。王留道:“兀那里人家有。”

〔混江龙〕可正是清明时候,却言风雨替花愁。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

〔醉中天〕俺这里雾锁着青山秀,烟罩定绿杨洲。他道是轻薄桃花逐水流,恰便是粉衬的这胭脂透。早来到这草桥店垂杨的渡口。待不吃呵,又被这酒旗儿将我来相迤逗。它,它,它舞东风在曲律竿头。

〔油葫芦〕往常时酒债寻常行处有,十欠着九。则你这杏花庄压尽他谢家楼。你与我便熟油般造下春醅酒,你与我花羔般煮下肥羊肉。一壁厢肉又熟,一壁厢酒正等。抵多少锦封未拆香先透。我则待乘兴饮两三瓯。

这个手法,从外境的描写,撩拨起内心的活动,恰是继承着柳永的优秀传统来的。再看王实甫《西厢记》的第一折,描写张君瑞在观赏黄河时的情景: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

像这样的描写,也与柳词“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及“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有其血脉关联。

总括一句话,柳永在词的发展史上,从形式上讲,他有开拓疆土的勋劳,使后来豪放作家得着无限宽广的场地,以供驰骋;从技法上讲,他又善于刻画自然景象,使后来戏曲作家有所启发,惯于用外境描写烘托出内心活动。由于他的环境和时代局限,他的作品总的说来缺乏思想内容,只留下许多表现手法,值得作为借鉴而已。

龙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