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苏轼的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16:22

鹧鸪天作品原文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苏轼的词

鹧鸪天作品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因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产生了随遇而安思想。此作即是他当时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其失意心境及其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开头两句,作者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这里呈现的景象,与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描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的乡村景色迥然不同。那几句词呈现出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两句则是一派幽狭的气氛。词人在徐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被贬黄州,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这首《鹧鸪天》即若隐若现地表现出他的此种境遇。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若不是别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留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与他倾心欣赏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地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生动地作了说明。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这三句,字面上所描写的是词人的形象。“杖藜徐步”是写他的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还是百无聊赖的失意情绪?这里似乎不是刻画词人老态龙钟的形象,因为写这首词时,他不过四十六岁;其余情况,大概是兼而有之。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但细细品味,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庄子·刻意》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即受庄子的影响。此句句首着一“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的形象,所谓其身则闲,其心则苦了。

(陆永品)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