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析屈原四
屈原在陵阳住着,至少住满了九年,没有复官,没有回郢的希望。他写作《哀郢》一篇,追叙他出都东迁的情况。此外他还写过些什么,我们不能知道。楚怀王悲惨地死在秦国,后来归葬郢都,有人认为楚辞里面《大招》一篇也是屈原的作品,招怀王的魂的。此外,还有《招魂》这一篇,有人也认为是屈原忧伤成病,写这篇文章来自己招魂的。这两篇虽然都是艺术价值极高的长篇杰作,多数学者认为是景差、宋玉的作品,所以我们不详细讨论了。
屈原的作品必定有散失的,他的生活也留下许多空白。我们知道他离开陵阳,年纪已经五十开外;还佩着那柄长剑,戴着“切云”高冠,在秋末冬初的西风里,徘徊眺望于鄂渚(武昌)江边。受着法令的限制,他不能跨越到江北,也不能回郢。他沿着长江而西,穿过洞庭湖边,坐船往沅水上游进发;经过辰阳(辰溪)到得溆浦,已经是严冬气候了。就在溆浦山中住了下来,他写作了一首《涉江》诗,追叙旅途情况。这儿有一段很好的描写: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今天的湘西,在二千三百年前,属于楚国的黔中郡。那边是称为“五溪蛮夷”的少数民族所杂居,在楚悼王时起始开发,设立了几个县邑。他到这僻远的地方,是移居呢,还是有什么使命,诗里面没有说明。黔中郡的北面是巫郡,这两块地方,和秦兵所占领的蜀国相邻接,好久是秦昭王所垂涎欲得的。当初楚怀王宁死而不肯接受的苛刻条件,就是割让这两郡归秦国。想不到现在怀王的老臣屈原被驱逐到这边郡来了。
他就在这僻远的地区住了下来,想到自古以来的忠臣贤士,遇到昏君,没有不被冤屈迫害的,他相信自己的正直: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涉江》)
他观看“刀耕火耨”的劳动人民,想起“民生之多艰”的诗句,他愿意和田野父老们生活在一起,从前不是有一位接舆,自己剃光头发,有一位子桑伯子脱却衣冠,赤条条地来往吗?所以他也愿意在这里终老了: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
但是屈原并不能在湘西终老,那个地方很不安定,是敌人所不肯放松的。屈原知道这危机,他又有什么力量呢?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在某一年的孟夏四月,他从湘西出来,经过长沙,再往北走,竟投身到汨罗江里自杀了。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成就了他早时就怀抱着的“伏清白以死直”的那个坚定的意志。在自杀以前,他写下一篇《怀沙》诗。有人说,屈原是个众醉独醒的人,因为愤世嫉俗而自杀的,《史记》上说他不愿意在浑浊的世界里偷生,宁可葬身于江鱼的腹中,这样把他自杀的动机完全解释作脱离群众的清高思想,是和《涉江》诗里“固将重昏而终身”的话矛盾的。他的自杀应该有政治原因。照我们的推测,不外乎下面两层:第一,他和贵族党人奋斗一生,有宁死不肯屈服的志节。他在《怀沙》诗里又提到他们,痛骂他们“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比喻作一群咬人的疯狗。虽然他被放逐在外,他们对他始终不曾放松。这回他往北走,或者更有迫辱他的命令,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说:
安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怀沙》)
“爱”就是爱惜生命的意思。第二,当时楚的死敌是秦,但是顷襄王认贼作父,甘心做强秦的尾巴,往齐侵略。楚国的统治阶层都只知道苟且偷安,争权夺利,惟有众醉独醒的屈原警惕着这严重的局势。他原先有政治抱负,可以担当大事,到了此刻,好比一辆载重的大车陷在泥坑里不能自拔了: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沙》)
他眼看秦兵快要来了,祖国快要沦亡,芈姓的统治政权旦不保暮,而广大的人民也要遭受更深的苦难,为了爱祖国、爱人民的灼热的心肠,悲观失望而自杀的。
我们考查历史,在公元前二八〇年,当楚顷襄王的十九年,秦国的司马错征调陇蜀两地的大军从西边攻打楚国,黔中郡的大部分沦陷了。屈原的自杀应该在这一年稍前,或者就在这一年上。那么他死时的年龄也快近六十了。再后两年,秦将白起从北面攻进楚国,拔取郢都,焚烧楚先王的陵墓,楚国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县),这样大的变故,屈原未必见到了。
屈原是有矛盾的。他是公族出身,对于楚国统治者的宗庙社稷,有保卫的责任感,他和王室休戚相关,他是要维持芈姓统治的。同时他看到这统治政权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他殉身在这矛盾里。楚国的政治是落后的贵族专政到了腐朽的地步,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推进了政治和军事,也增强了侵略性,楚国命定地要灭亡。他看到这矛盾,他殉身于这政治落后的祖国。他的自杀是芈楚王国的悲剧。
屈原死了以后,芈楚朝廷放弃了它的老根据地,放弃了广大的荆楚人民,让他们给强寇蹂躏;迁移到当初是徐夷、淮夷的根据地,做成一个东方国家,但也只延长了五十多年寿命,终于为秦国所灭掉。秦灭楚以后,加深压迫楚地的人民。楚国的文化被摧残,大批的文物和史料化为灰烬了。但是,人民的力量是潜伏着的,秦帝国的专制统治不过十五年,强烈反抗它的是楚地的人民。农民革命的英勇领袖陈胜、吴广是楚地的人民,争夺江山的项羽和刘邦也都是楚人,那时候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足见楚人是怎样仇视秦人,而秦灭楚以后,怎样对楚人加深压迫了。到刘邦建立汉朝,楚的文化重新发扬起来,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被湮没了多年,到这时重放光明了。
公元前一七六年,汉文帝朝的少年博士贾谊迁谪到长沙,他经过汨罗江,投文吊祭屈原,表示他的景仰和同情心。在汉武帝朝,有淮南王刘安,他住在楚的故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他热心收集屈原的诗篇,替《离骚》做了评赞解说,把它比美于《诗经》。大史家司马迁也到过长沙,到过汨罗,他特地在他的伟大的《史记》里加入这位诗人和政治家的传记。许多的文人模仿屈原的制作。“辞赋”文学在汉朝占文坛的领导地位。所以,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在他死后一百五十年,才得到他应得的荣誉的。
世俗相传,屈原死的那个日子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赛船竞渡的风俗是起源于汨罗江边的人民拯救屈原的,称为角黍或粽子那个食品是用来吊祭屈原的。五月五日原是古老的一个节日,和屈原不相干,这些风俗事物的起源借重了这位大诗人的名望得到意义深长的解释,虽说是无稽之谈,也可见三闾大夫的遗爱永久地留在人民心里了。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编《祖国十二诗人》,一九五二年)
浦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