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原文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赏析
这两首七律作于熙宁四年(1071),时黄庭坚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诗题已标明了写作缘由。这两首诗是“联章体”,既各自成篇,又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联章的七律,杜甫写得最多,如《曲江二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黄庭坚早年曾精研杜诗,这两首联章诗,便是规摹杜诗体制的。
第一首写西斋风景,倾吐对朋友的渴慕之情,最后表示想同朋友欢聚。因为西斋的落成是朋友来函告知的,所以首联便从“闻说”写起。但并不落笔就写“闻说”,而是先说自己作铺垫。自己家境清贫,不得不以做官为业,所以听说郭明甫不愿入仕,在颍尾营西斋隐居读书,不禁肃然起敬。“意凛然”三个字,感情色彩浓郁,既含有对友人敬重之情,又寓有反躬自问之意。这三字是全篇联章的主旨所在,表示这两首诗并非一般应酬之什,而是有所为而作。首联二句,意思既连贯而下,仔细品味,又有抑扬转折之妙。山谷律诗用笔谨严,细针密线,诗句中襞褶尤多,深得老杜诗顿挫之法。从这二句也可见一斑。
由首联的“闻说”,便引起颔联对西斋风光的遐想。西斋既是友人隐居读书的书斋,自然地从藏书写起。称赞友人藏书之富,正是赞美友人饱读诗书,学问渊博。“宜子弟”,更是表述友人的诗礼传家。第四句写景兼寓意,暗用《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意。这一联,既写了西斋的藏书、子弟、林木、风烟,又抒发了关于培养人才的深刻见解,巧妙地寓议论于描写,使人几乎感觉不到这是说理之笔。这样的议论,带情韵而行,有形象,不失诗意之美。
西斋既是如此幽雅宜人,当然要引起作者倾心向往之情。于是,颈联便写对朋友的思念。“未尝”和“想见”二句,灵动流走,似乎是信手拈来,其实是用了多种技巧。第一,因果倒置的表现手法。本来是由于友人的好贤乐善,才时常怀念。但作者却反过来,先写自己终日思颍,后写先生好贤。这就使情意表达得曲折有味。第二,加倍一层写法。施补华《岘傭说诗》论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黄庭坚这两句诗,也用了这种写法。上句,本来说自己“未尝不思颍”就可以了,却加上“终日”,表现对友人是朝思暮想。下句,本来只说“先生好贤”也够了,添上一个“多”字,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第三,“未尝终日不思颍”一句,还有意使用双重否定句法,比直接说终日思颍,感情要强烈得多。
律诗中两联对仗,最能见出作者功力的深浅。这首诗对仗精彩。颔联用正名对,对得工整。上、下句之间,上句是实,下句是虚,上句是主,下句是陪衬,毫无雕琢呆板之感,更无“合掌”之弊。颈联尤为出色:气势充沛,运笔如风,十四个字一笔直下,一气说出;对仗不强求精严,而具自然浑成之妙;上下句句法不同,却能正反相对,并形成一意贯连的流水对,读来觉不到是对仗。律诗之法,第三联须奇警。此诗五、六句堪称“警联”。
由于对友人思念之切,便生欢聚之想,所以尾联宕出远神,以景结情,想象自己已到颍上,同友人从容载酒泛舟于女郎台下,但见台下水天一碧,空明澄澈。这阔远的境界,正好衬托出两人聚会时心旷神怡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使人逸兴遄飞。
程千帆、沈祖棻说:“这篇诗赋西斋,但诗人却并没有到过西斋,所以全从想象落笔,化实为虚。‘闻说’‘想见’‘安得’,都非泛下”(《古诗今选》下册)。见解精切。此外,从“闻说”到“想见”,再到“安得”,诗意连贯而下,层层递进,真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第二首进一步写对友人的勉励,希望他出来从政,为国家出力,表现了作者对人才的爱惜,反映了他前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艺术表现上,前四句句句用典,一气连举五个姓郭的历史人物故事。首句,用东汉郭丹、郭伋事。这两个人都做过并州牧,是当时有名望的人物。次句,用唐代郭子仪事。郭子仪封汾阳郡王,曾平服安史之乱,再造唐室,等于是把天子冠上断了的旒又连缀起来。第三句用西汉豪侠郭解(字翁伯)事。郭解入关时,关中豪杰闻声争来交欢。第四句用东汉郭太事。郭太字林宗,是当时的儒林领袖人物。他死后,蔡邕作了一篇很有感情的碑文。作者引用这么多姓郭的历史遗事,是为了勉励郭明甫,希望他向先人学习。所以,在第五句总括一笔之后,便称赞郭明甫年富力强,才华极高,希望他不要贪图西斋好风月,应出来济世立功。山谷写诗,讲究章法布局,后一首的结构不同于前一首。他先把主旨隐藏起来,从容不迫地征引典故,最后才画龙点睛,道出主题。另外,诗中的“今日高材”和“西斋风月”,同前首的“万卷藏书”“先生好贤”“闻说西斋”,前后吻合,遥相呼应,也见出作者艺术构思的谨严细密。宋人好以才学为诗,以示腹笥之富。此诗后一首连用五个古人的典故,正表现了宋诗,尤其是江西派的这一特色。
(陶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