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图经序》赏析-李清照的文言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13:41

打马图经序作品原文

打马图经序

慧则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即无所不妙。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不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泝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

且长行、叶子、博塞、弹棋,近世无传。打揭、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皆鄙俚不经见。藏酒、樗蒲、双蹙融,近渐废绝。选仙、加减、插关火,质鲁任命,无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打马简要,而苦无文采。

按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侥幸,古意尽矣。所谓“宣和马”者是也。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

《打马图经序》赏析-李清照的文言文

打马图经序作品赏析

本文是李清照为其所著《打马图经》写的一篇序言。《打马图经》或作《打马图谱》,是关于古代博戏“打马”的规则及“行移赏罚”的图例和说明。

南渡前天下承平,生活安定,闺门多暇,李清照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贵族妇女,除了填词赋诗,猜书斗茶而外,也很喜欢“打马”之类的“闺房雅戏”。“靖康之难”以后,中原沦陷,战火纷飞,兵连祸结,李清照遭遇国亡、家破、夫死的巨大不幸,孤苦伶仃,四处逃亡,流离迁徙,自然很少有机会再玩各种博戏。绍兴四年秋,金兵与伪齐刘豫联合向南宋发动大举进攻。警报传来,江浙一带人心惶惶,纷纷出逃。这时年过半百的女词人李清照,也从临安乘船南下逃至金华避乱。为了消磨岁月,聊以忘忧,她忙中偷闲,又想起了“未尝忘于胸中”的“博弈之事”。这年冬天,李清照在金华经过反复琢磨和仔细推敲,先后写成了《打马图经》和《打马赋》,接着又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为《打马图经》写了这篇五百多字的序言。其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种高雅的博戏,同时也“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而兼有说理的散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既说明了撰写《打马图经》的缘起和意图,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古代博戏的丰富知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元末陶宗仪在其所编《说郛》一书中,评论此文说:“精研工丽,世罕其俦;不仅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同好。韵事奇人,两垂不朽矣。”

全文分为四段,一段一层,夹叙夹议,环环相扣,妙笔生辉。首段高屋建瓴,以议论开篇。作者在谈及“打马”之前,出人意表地先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论题:“慧则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即无所不妙。”李清照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既要有聪明的才智,更要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各种精湛的技艺,从而达到得心应手、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无所不妙的境地。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旁征博引,列举出“庖丁解牛”“郢人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以及“尧舜之仁”“桀纣之恶”“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等例子。这些例子有大有小,性质也不完全相同,但都说明了“专则精,精即无所不妙”的道理。文章接着指出,后世之人由于缺乏“专”的精神,所以他们“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即使对于博弈嬉戏之类的小事,也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段议论言简意赅,精深透辟,今天读来对我们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第二段由议论过渡到“博弈之事”。李清照认为:“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她平生酷好各种博戏,常常玩至不分昼夜,“每忘寝食”。而且“随多寡未尝不进”,也就是说每赌必胜。那么原因何在呢?她的回答很简单,只是三个字:“精而已。”可是如何才能做到“精”呢?这就必须要“专”。文章用“专”和“精”贯串前后两段,使上下文衔接过渡十分自然,思想脉络也很清晰。

第三段叙述作者在绍兴四年十月初,当金兵进攻之时,南下逃亡,历经艰险,抵达金华避乱的情景。这里描写的虽然是她个人的遭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造成了莫大的苦难和不幸:“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真实地描绘出江南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接着写她来到“陈氏第”后,“乍释舟楫而见轩窗”,生活稍稍安定,心情也较为舒畅。可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呢?于是乎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了当年作为消闲的“博弈”之事。文章由远及近,款款道来,至此终于引入了序言的本题。

第四段介绍博戏“打马”,是全文的中心。李清照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因此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本来是说“打马”,可是她却先举出二十种古代博戏,用层层剥笋和分类筛选之法,一一加以评介。然后才突出中心命题“打马”,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说明,使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李清照在文章中将她列举的博戏分为六类:一类已经失传,如长行、叶子等;一类过于鄙俗,且不常见,如打揭、族鬼等;一类逐渐废绝,如藏酒、樗蒲等;一类简陋粗俗,不能施展人们的智巧,如选仙、加减等;一类只能容纳二人,不够热闹,如大小象戏、弈棋等。以上五类,在她看来都各有其不足和局限。她最欣赏的是第六类,即采选和打马,并美称其曰“闺房雅戏”。然而对这两种博戏又有所偏好。她认为采选太繁杂,且“劳于检阅”,精通的人不多,很难遇到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对手。这样剩下的就只有她最爱好的一种博戏“打马”了。作者运用烘云托月、拨雾见山的表现手法,既突出了中心命题,也使文章显得盘旋纡曲、摇曳多姿。本段的后半部分,作者用一百多字集中介绍“打马”。据李清照称,当时流行的博戏“打马”共有两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二者大同小异,都有“图经凡例”可考。此外还有一种系取前两种“参杂加减”而成,因其始见于宣和年间,所以称为宣和马。李清照最喜欢玩的是依经马,但又感到“打马”虽然简要,可惜缺乏文采,于是便“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互见,使儿辈图之”。行文至此,已将她撰写《打马图经》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可以说作为序言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结尾数句,表达了她希望这本“图经”能被博戏爱好者采纳,并且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让后世的人都知道“命辞打马”是从我易安居士开始的。

这篇散文叙事详明,文思敏捷,议论精警,既富于知识性、趣味性,且能给人以启发,使读者从博戏之类的小事领悟到“专则精”的深刻道理。文章引古论今,涉猎广博,而又井然有序,读之令人可喜,在古人的序跋文中独具一格,很有特色。

(喻朝刚)

打马图经序作品赏析

1、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解,肩之所倚,足之所覆,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2、郢人运斤:《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3、师旷之听:《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耳聪,辨音能力甚强。

4、离娄之视:《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赵岐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5、掷豆起蝇: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予未亏齿时,尝闻亲故说:‘张芬中丞在韦南康皋幕中。有一客于宴席上以筹碗中绿豆击蝇,十不失一,一坐惊笑。芬曰:‘无费吾豆!’遂指起蝇,拈其后脚,略无脱者。又能拳上倒碗,走十间地不落。”

6、巾角拂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

7、十月朔:旧历十月初一。

8、旁午络绎:纷繁交错,往来不绝。

9、长行、叶子、博塞、弹棋:均为古代博戏,后皆失传。

10、打揭、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均为古代博戏,其方法、规则多不可考。

11、藏酒:古代博戏。或疑为“藏钩”之误。

12、樗蒲:古代博戏。唐李肇《国史补》卷下:“洛阳令崔师本,又好为古之樗蒲。”

13、双蹙融:古代博戏。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中:“今有弈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谓之‘蹙融’。‘融’宜作‘戎’。此戏生于黄帝蹙鞠,意在军戎也,殊非圆融之义。”

14、选仙:古代博戏。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五:“按选仙图见《郑氏书目》,与彩选连类,而此以为质鲁任命者。详之,正与今选官图类,盖与彩选形制相似,而实不同也。”

15、加减:古代博戏。方法、规则不详。

16、插关火:古代博戏。方法、规则不详。

17、象戏:古代象棋。

18、弈棋:即围棋。

19、采选:古代博戏。一作“彩选”。宋徐度《却扫编》卷下:“彩选格起于唐李邰。本朝踵之者,有赵明远、尹师鲁。元丰官制行,有宋保国。皆取一时官制为之。至刘贡父独因其法,取西汉官秩升黜次第为之,又取本传所以升黜之语注其下。局终,遂可类次其语为一传。博戏中最为雅驯。”

20、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

21、绍兴:宋高宗年号。绍兴四年即1134年。

更多李清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