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作品原文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
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
安得情怀似昔时。
偶成作品赏析
所谓“偶成”,大率不经过诗人长期创作构思和充分情感酝酿,不经意而发之,然绝非无病呻吟,定是有所发而不得不发,触于物而感于内,情愫流溢于肺腑,意蕴捻拢于心中,由于一个触发点的引爆而迸射出诗人思想感情的火花。所以通过“偶成”这类作品,人们往往能透视作者当时思想的底蕴,能切得当时作者的血脉。李清照这首小诗,触景伤怀,感慨万端,断肠情怀以淡语出之,更见出含蓄不尽的深沉执着。
从诗意推测,这首诗应写于词人南渡以后,可能是思念亡夫赵明诚的感时遣怀之作。
李清照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极和乐美满。“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便是词人与丈夫幸福生活的追忆。李清照平生爱花,时而“误入藕花深处”,时而牵挂风雨将海棠摧残,时而要与花儿媲美,时而又自比菊花。现存《漱玉词》五十来阕,其中近半数是提到花或赏花和咏花的。少年的李清照,对生活充满热烈的渴望,对人生怀着美好的憧憬,婚后夫妻关系又十分融洽,两人在月下赏花,当然是人世间极大的赏心乐事,必然会在感情细腻的词人心中留下永久的记忆。我们正是从“相从”这个语词的暗示,解悟到词人十五年前花月下,是与丈夫一道赏花、一道赋诗的。可惜李清照大部分作品散失,我们看不到她当时所咏赏花诗的真面目。但通过她咏菊、咏梅和其他关于花的词作,我们可以了解个大概。如果留意一下李清照的集子,人们不难发现,晚年的词人见花而思念亡故的丈夫,几乎成为一种创作心理定式。如《孤雁儿》下片:“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丈夫去世,一人独处,想折一枝梅花与丈夫同赏吧,但人去楼空,有花寄予谁呢?又如《武陵春》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看到“花已尽”便联想到“物是人非”。以上种种对花的感情,在宋代词人中简直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和她相比。
赏花与李清照的夫妻生活息息相关,至今词人念念不忘,绝不是偶然的。词人与赵明诚婚后不久,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赠给丈夫:“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将她与花、与丈夫的关系巧妙而俏皮地表现出来,可以说是词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自我意识,后来这种自我意识在心灵积淀,逐渐成为一种定势,成为一种潜意识,词人每一见花便想起自己的丈夫,便是这种潜意识的强烈外射。如果将此首词视为李清照与丈夫相从所赋的赏花诗,也无不可。按理,赵明诚对这首词应有和作或回赠,可惜赵的作品遗存寥寥,无从查考了。
“今看花月浑相似”是词人写这首诗的直接动因。她首先看到今夜的花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十五年前的一段生活经历,便跳入记忆,这是文学创作自由联想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创作心理活动就叫“昼梦”,这首诗是词人一个昼梦的极精炼概括。
最后一句,是极沉痛语,但从字面上却看不出忧戚感伤。“安得情怀似昔时”,有以下三个层次意思。一、伤中原残破,金人南犯,人民流离,今日不似昔日在北方时国泰民安的情怀;二、伤丈夫去世,家庭离散,孤独悲戚,今日不似昔日夫妻伉俪幸福美好的情怀;三、伤美人迟暮,年华衰颓,风烛残年,朝不虑夕,今日不似昔日青春年少、天真烂漫的情怀。这种复杂的沉痛感情,通过全诗整体构思表露了出来,从而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唤起读者感同身受的某种相似的生活经验的谐振,作品也就实现了出神入化的美学功效。
这首诗短短四句,紧紧扣住“花月”和“赏花”来写,围绕个人特殊经历进行今昔对比,物是人非的主题表达得十分深切、沉痛,而语言又闪烁含蕴。全用赋语,不事藻绘,也无比兴,但内容蕴藏丰富,为宋诗正脉。语似平淡,但用心良苦,可以称得上是“成于容易却艰辛”的佳作。
(沈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