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赏析-李清照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13:36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作品原文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婢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赏析-李清照的诗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作品赏析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元结撰写《大唐中兴颂》碑文,记载平定“安史之乱”、大唐中兴的史实,对肃宗颇多粉饰谀颂之辞。这篇颂文由颜真卿书写,并刻于祁阳浯溪石崖之上。北宋元符元年(1098),秦观被贬路过浯溪,托名张耒作《浯溪中兴颂》。诗歌改变了颂扬的对象,把“安史之乱”的平定归功于郭子仪,并借此抒发兴亡之感、身世之叹。这首诗流传很广,当时黄庭坚、潘大临等人均有唱和,李清照的这两首诗也是和作,大约创作于元符三年(1100),诗人年仅十七岁。既然是和作,就必须受原作的限制:形式上须严格按照原作的韵脚,不能有失韵之处;内容上却必须自出新意,不能与原作相重复,这无疑就像戴着双重镣铐跳舞,更增加了创作的难度。然而李清照却显得游刃有余,这两首诗不仅奠定了她的诗名,而且赢得了后来评论者的高度赞誉:“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明陈宏绪《寒夜录》卷下)

这两首诗容量非常之大,既有对“安史之乱”发生前后朝政的分析,又有对平定动乱决定性因素的探究,也有更为深刻的以史鉴今的现实思考。“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于这场内乱发生的原因,自来评说者甚多,而“女祸”说最为盛行。秦观原诗有“玉环妖血无人扫”之语,看来也归咎于杨玉环。而李清照对这场动乱的认识则更趋理性和全面。她也认同前人看法,将“安史之乱”与夏、商亡国联系在一起:“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夏桀宠信妹喜、商纣宠信妲己而亡国,诗歌以此告诫后人,避免女色祸国的悲剧重演。但是,李清照同时又意识到,一场内乱持续了八年之久,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而最需为此负责的是唐王朝的君臣。诗歌对唐明皇纵情享乐、不惜民力进行了尖锐批判:“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其中“谁令”句最具深意,杨氏兄妹之所以能为祸朝廷,正是因为李隆基的宠信和支持,因此如果深究这场内乱的罪魁祸首,唐明皇难辞其咎。其次,李清照认为大臣不和、奸相弄权也是重要原因:“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奸人心丑深如崖”。清照生活在宋代新旧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创作这两首诗时,旧党大多仍在贬谪之中。清照父亲李格非名列“苏门后四学士”,诗人对党争必多有耳闻,她对张说、姚崇的批评应该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也正是由此出发,李清照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平定归功于某一个人,而归功于天时人和:“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今天如果反观宋代的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清照的远见卓识:自北宋一直持续到南宋的新旧党争确实加速了两宋的衰亡。

李清照通透的“史识”还在于她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平定看作一个圆满的结束,在动乱平息之后,唐王朝其实并未真正实现“中兴”,而是走上了日薄西山的下坡路。诗歌的第二首即侧重于描写“安史之乱”之后的乱象,由此揭示唐王朝衰落的原因。世人沉醉于成功而不知反省:“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而宫廷内部又陷入乱局,父子不和:“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内廷干政、宦官弄权:“辅国用事张后尊”……朝政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中兴”之说又何从谈起?两首诗均以“安史之乱”为核心而各有侧重,全面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问题。如果说原诗的核心在于“美”,那么李清照和诗的核心则在于“刺”,表现出诗人深刻而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宋人称其“深有思致”(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其原因正在于此。

平心而论,《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这类诗歌对于大多数女诗人都是很难驾驭的诗题。除去作为唱和之作的特殊要求外,其难处至少还存在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从体裁而言,这两首诗属于广义的七言歌行。清代毛先舒曾云“歌行如骏马蓦坡,可以一往称快”(《古今词论》引),是一种需要以气势来驾驭文字的诗体,这明显并非女性作者之长。第二,作为咏史诗,不仅要求诗人有高超的叙事能力,把复杂的史实用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不失委婉地表现出来,而且要有驾驭史料的史才和出色的史识。所以说,这样的诗题对创作者的要求很高,才华、胸怀、见识缺一不可。这对于大多数“身在深闺,见闻绝少,既无朋友讲习,以瀹其性灵;又无山川登览,以发其才藻”(骆绮兰《听秋馆闺中同人集序》)的女性诗人而言,无疑是极为困难的。然而李清照却是个特例,很难想象这两首大气磅礴、语言老到的诗歌居然出自一个十七岁的少女。李清照也和常人一样,时时被莫名的寂寞和惆怅所困扰:“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浣溪沙》),也曾有伤春思乡的闺情:“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春残》),但是她却没有被闺中的生活和情绪所束缚。从其现存诗词和前人记载来推测,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是非常活跃的,父亲李格非所给予的宽松开明的家庭教育,让她不仅有博览群书、登山临水的机会,而且形成了卓然独立、自信自傲的性格。这两首诗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高涨的才情、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和不甘人后的心性。

(王晓骊)

更多李清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