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的题材与主题思想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6-25 23:38

《长生殿》的题材与主题思想

《长生殿》以李隆基、杨玉环为主角,演出他们帝王夫妇的一段悲欢离合与人间天上的因缘。所以主题是杨李情爱。第一出《传概》云: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始终不脱离一个情字。

不过《长生殿》是把天宝年间的政治和军事战争局面作为背景,展开了天宝时期动乱的全貌。场面阔大,人物众多,长到五十出,是一部大历史歌剧。

《长生殿》的题材与主题思想

《长生殿》取材广博。它有文学上的传统:(1)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2)元白仁甫之《梧桐雨》。(3)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首先,他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把《长恨歌》一首诗变成一个大剧本。“长生殿”的名称就是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两句诗里取得来的。《长生殿》剧后半部仙界复圆,也从《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来,因两句诗的暗示而加以实写。他把《长恨歌》的诗演成剧本,一句诗可以做成一幕戏,例如“夜雨闻铃肠断声”,便做成《闻铃》这一幕,写唐明皇在剑阁避雨的情景。除了《长恨歌》《长恨歌传》,主要吸收了《杨太真外传》(乐史)的材料,也吸收了《连昌宫词》(元稹)(加入李謩偷曲),以及唐代历史小说笔记加以剪裁安排。他吸收元人《梧桐雨》杂剧,把第一折写成《密誓》,第二折写成《惊变》,第三折写成《埋玉》,第四折写成《雨梦》。不过他把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秽事删掉了(元人《天宝遗事》也有此情节,且着重唱出)。净化了剧本,使读者对于杨玉环始终保持同情,成为正面人物。《长生殿》所写历史上的大事情都是唐史上所有,而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细节和其内心生活则是洪昇的艺术创造,但又是极其符合当时唐代社会情况的,因而成为历史剧本的典范作品。

《长生殿》的结构谨严。除了后半部略嫌太长而外,在结构上毫无缺点。《长生殿》问世后,曾有人说它是“一部闹热《牡丹亭》”。这评语不很恰当。第一,《长生殿》不专谈爱情;第二,《长生殿》有热闹的场面,也有冷静的场面(即独唱的、抒情诗的场面)。

这样一个历史大歌剧,题材丰富,规模巨大,表现出这个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斗争,以展开剧情。

剧本首先描写宫廷生活中爱情方面的矛盾斗争,帝妃爱情的不平等。从《定情》起,直到第二十二出《密誓》止,写杨贵妃与虢国夫人、梅妃间的矛盾冲突。《定情》一幕,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唐明皇对她十分宠爱,可是不久又爱上了虢国夫人。在贵妃与虢国夫人的矛盾中,贵妃失宠,被谪出宫,悲哀伤心。通过剪发表示深情,复召入宫。此后她又有与梅妃之间的矛盾,经过《絮阁》,终于争取到平等的专一爱情。《献发》《夜怨》《絮阁》等出,曲折展示女性心理,也真实于宫廷环境。直到《密誓》这一幕,才把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恩情,在牛郎织女天上双星证盟的七夕,固定了下来。

在爱情的波澜曲折的矛盾统一过程里,伏下两个更大的矛盾,慢慢地发展起来。一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安禄山与杨国忠的争权。它的爆发是《陷关》与《惊变》。“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惊变》一出里,明皇贵妃正在御花园赏秋景,小宴,而杨国忠仓仓皇皇来报告安禄山造反、杀过潼关的坏消息,惊破了明皇的胆,不能不计划逃避到四川。二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它透露于《疑谶》《进果》,而爆发于《埋玉》。作者将这一矛盾在第十出《疑谶》中由郭子仪唱出:

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

说杨国忠和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竞造新第,各竞豪奢,这些都是人民的血汗、民脂民膏所涂成的朱甍碧瓦!和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义。第十五出《进果》,写贵妃要吃荔枝,万里迢迢要从四川、海南飞马送到长安,整日整夜快马加鞭不知踏坏了人家多少田地,踏死了多少人。先由老田夫、算命瞎子、女瞎子上场。那个算命瞎子当场便被一匹马冲倒,另一匹马把他踏死了。接着渭城驿的驿子上场,诉说驿官已经跑掉了,本驿只有一匹瘦马。原来渭城驿的驿马,连年都被进荔枝的爷们骑死了。这样指出了明皇与贵妃的欢乐生活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上。这个矛盾冲突在《埋玉》这一出爆发了。“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先是陈元礼等为士兵请命,要杀奸贼杨国忠。说杨国忠专权召乱,私通吐蕃,六军喧闹起来,就把他杀了。唐明皇无可奈何。其次,内又喊:“国忠虽诛,贵妃尚在。不杀贵妃,誓不扈驾。”这时就非常紧张,明皇不肯答应,军队就把驿亭围了。结果是贵妃自愿一死:“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而唐明皇说:“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在难分难解之际,贵妃固请“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这是一个矛盾的顶点。杜甫《北征》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一作妹妲)”,归美玄宗之识大体,是复兴之兆。《哀江头》“血污游魂归不得”,贬杨贵妃。但是在《长生殿》的剧本里,以传情为主,同情女性,写贵妃愿意自杀,也赢得观众的眼泪。唐明皇也重情,不肯割爱。由此矛盾冲突达到顶点。他们从定情开始,一直是欢情,乐极悲来,有了生离死别。矛盾冲突发展到贵妃的自杀。于是杨玉环这块玉在马嵬坡的泥土中被埋葬了,这幕戏叫作“埋玉”。这是第二十五出,结束了前半部《长生殿》。

前半部《长生殿》是热闹的,有《闻乐》《制谱》《舞盘》等宫廷歌舞的场面。后半部则是凄凉惨淡的了。《献饭》与《进果》对照,发表人民对统治者的意见。《骂贼》很重要,在洪昇所处的清朝贵族统治时代,尤为大胆。剧本展开了民族矛盾,长安沦陷,胡骑来了,安禄山做了皇帝。在描写许多官僚无耻无气节地投降效顺的同时,表扬了一个乐工—雷海青的骂贼死节(此是传奇的正旨,传奇要表扬奇节、不平凡的事)。第二十八出《骂贼》中雷海青道:

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那顾骂名千古。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我雷海青虽是一个乐工,那些没廉耻的勾当,委实做不出来。今日禄山与这一班逆党,大宴凝碧池头,传集梨园奏乐。俺不免乘此,到那厮跟前,痛骂一场,出了这口愤气。便粉身碎骨,也说不得了。

骂了一场,结果是把琵琶抛过去打安禄山,被杀了。而降顺的官员们却说:

杀得好,杀得好。一个乐工,思量做起忠臣来,难道我每吃太平宴的,倒差了不成!

这是明亡国后三四十年,南明被灭后二十多年、反满势力并未完全消灭的时候。所以《长生殿》这个剧本也是可能触清廷的忌讳的,尽管亲王们欢迎它的演出。国忌日犯禁演戏,大罪士大夫文人也许是借题发挥。

后半部夹杂写一点政局,如《收京》,但主要写唐明皇的悲痛。《闻铃》《哭像》《见月》《雨梦》同《梧桐雨》《汉宫秋》一般。忏情,自己觉得薄情。《闻铃》凄凉,点点滴滴断人肠的雨声。《哭像》悲痛,深悔负情:“如今独自虽无恙,问余生有甚风光!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闻铃》《哭像》近于抒情诗。

杨贵妃自杀,还使人同情。织女是见到马嵬坡冲起一道怨气,知道贵妃死得可怜,想到当初七夕曾为他们证盟,也很抱歉。于是奏明玉帝,杨贵妃得以尸解,超度到仙界去(《尸解》)。唐明皇得临邛道士通幽觅魂(《觅魂》),经《补恨》《寄情》《得信》,终于在八月十五日夜,由道士通幽搭仙桥指引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各出金钗钿盒半片,重合。织女传玉旨使两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

后半部比较冗漫。但是还有不少精彩的地方,如第三十八出《弹词》,为一部传奇的总结。皆无史料而是洪昇的虚构。至于以后的《补恨》《重圆》,不过是归结牛女证盟一重公案。如作者序中所说:

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

这是不是反人民的立场呢?把唐明皇、杨贵妃太美化了吗?不是的。是温情主义,忠厚缠绵。不以悲剧结束,多少给了人一点安慰。《长生殿》是将李、杨帝妃之爱情作为一般人的爱情一样处理的,弥补了无可弥补的恨。所以有《补恨》一出。洪昇的夫人是黄兰次,吏部尚书黄机的孙女,亦善音乐。他们的生日只差一日。一对好夫妻,也有同生同死之情的。洪昇《稗畦集》有《七夕,时新婚后》诗:“忆昔同衾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此诗可证《长生殿·密誓》乃有谓而作。文学以情感为主。到后半部,读者就同情于唐明皇了。

《长生殿》怀念故国之思不如《桃花扇》之显著,但如《骂贼》的激昂、《弹词》的凄凉,也泄露了不少遗民思想。历史剧不免是家国兴亡的感慨。这种家国兴亡的感慨是时代激成的。要是洪昉思不处在他那个时代,他也没有这种感慨。他和孔尚任同时,他们的剧本中同有这种家国兴亡的感慨。“留得白头遗老在,谱将残恨说兴亡”,《弹词》的感慨苍凉,也有《桃花扇·余韵》的情味。但是《桃花扇》更其显露。《长生殿》流行在清朝贵族之间,其他内容也还没有什么,但如《骂贼》一出怕也要触清廷之忌讳(有人认为国忌演戏,士大夫遭贬者五十余人,或因此剧本触时忌之故,此说不免穿凿)。虽清廷也无可奈何,因为历史剧就是历史剧,历史上的忠奸善恶有定评,历史的传统是现实主义的,而我国的春秋笔法也是民主的(是统治阶级的史臣的民主精神)。

一说因为洪昇的所谓家难,是父亲洪景融的被充军,或为文字狱,或为反清什么狱的牵连,所以洪昇也有反清思想。其实不必以其个人的身世来解释,我们只需以时代来解释。洪昇的反清思想,并不显著。他主观上不见得要在剧作中装进反清思想。例如《长生殿》是应庄亲王世子所作,其不排斥清朝是显然的。不过在创作实践中获得了高度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继承杜甫、陆游、辛稼轩以及宋末遗民的传统,而与其同时代所流行的遗老派文艺思潮相配合,自然有反清思想在内。而美好的文学作品,以及公平的史学,都要求有正义的褒贬的。汉文化、汉文学的传统,本来是爱国主义的,表扬民族气节的,也非这样不可的,不期然而然的。我们珍视文学遗产,其意义也在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教条,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达到目的。

《长生殿·自序》说:

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殒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蘧然梦觉矣。(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题于孤屿草堂)

可知《长生殿》意在垂戒后世,并非一味言情,为杨李荒淫张目。其后月宫复圆,乃是悔情以后,稍慰人意,本旨在于情缘总归虚幻。洪昇所处时代,与孔尚任同时,国家受清朝贵族统治,人世无可执着,均以入道、仙界结束人间之爱(均有《红楼梦》之色空观念),亦是时代所驱使。

浦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