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赏析-(宋)陆游的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9:1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这首诗写于绍熙三年(1192)冬。诗人僵卧在风雨之夜的荒村,并不哀叹自己的老病和困苦,却一心想到为国家去守卫边疆;夜间急风骤雨,竟在梦中化为北伐的骑兵在冰河上奔腾驰骋之声。此时诗人虽已年老多病,但雄风依旧,抗敌报国之心越老越坚定。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作品原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赏析-(宋)陆游的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作品赏析

此诗作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冬天,陆游68岁,在山阴三山别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以诗纪实:“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然后激起联想。此诗便以虚拟写感想。诗人以宁愿饿死也不外出乞援的袁安自比,由“不自哀”而“思”国,由“思”国而呈现“铁马冰河”的奇境。在困顿的晚年,诗人依然满怀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为国”两字,便为一诗之眼。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今浙江绍兴)骤起一场风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老诗人的心弦。在三年前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的灵感又随风雨同至。诗中强烈的报国感情、豪迈的诗风,使人读之足可“发扬矜奋,起痿兴痹”(姚范《援鹑堂笔记》)!

诗人境遇不佳,罢官时两袖清风,归居后祠禄亦时有中断,故有《薪米偶不继戏书》诗;经济上捉襟见肘之外,尚心力交瘁,时常卧病。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语),仍发出高亢之音。“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朽;“村”而“孤”,处境亦属艰难,但是“不自哀”三字颇有力量,显示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其一,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否泰荣辱而顾影自怜,他仍“杜门忧国复忧民”(《春晚即事》);其二,“老病虽惫甚,壮气颇有余”(《夜读兵书》),诗人“不自哀”是对复国大业仍充满胜利信心。“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得其志坚定不移。

唯其“尚思为国戍轮台”,才能有“不自哀”之壮志。“轮台”原系汉代西域地名,为今新疆轮台县,这是借指宋代北方边疆。“尚思”是针对“僵卧孤村”而言,年近古稀,而又卧病,犹不失其当初渴望马革裹尸的“平胡壮士心”(《新春》),其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是何等感人!

后两句转入实写。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忽听到窗外“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大风雨中作》),岂能不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心似翻江,夜虽深而难寐;有所思,才有所梦。激动之余,入梦的是“铁马冰河”,诗人的感情至此推向高潮。冰河,泛指北方严寒之地,以此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斗志。“入梦来”,颇值得玩味。诗人化宾为主,写“铁马冰河”直闯入梦境,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是陆游论诗文“以气为主”(《傅给事外制集序》)说的生动体现。“入梦来”又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朝廷衮衮诸公正在断送恢复大业。但诗人并不悲观,此诗总的基调是高昂向上的,情绪是令人鼓舞的。全诗意境开阔,气魄恢宏,又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赵翼称陆游诗“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瓯北诗话》),此诗正是一例。

(王英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作品注释

〔注〕

1、僵卧句:我躺在荒僻的山村并不自感悲哀。僵卧:直挺不动地躺着。形容天寒老病、无所作为。

2、尚思句:我还想为国家戍守边塞。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本仑头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这里泛指边塞。

3、夜阑二句:深夜睡着听到急风吹雨的声音,听着听着就梦见北征的铁骑冲过冰冻的河流。夜阑:夜将尽,夜深。

【相关阅读】

更多陆游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