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第二》魏晋崇玄理,尚清谈,语言是体现风度与识度的媒介,故而妙语连珠,机锋处处。这里有几则,已成中国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经典。王献之以“应接不暇”赞叹山阴风景的美不胜收;顾恺之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描述会稽山川,见其言如见其画。谢安言传身教,常与子侄在庭前闲话,谢玄的对答,可见其聪慧,而淝水一役,又能运筹帷幄、驰骋沙场,战功彪炳,是魏晋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谢道韫咏柳之作,初现中国女才人的光芒;始料不及的是,一世枭雄如桓温,泫然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生命感慨,竟成为了千古绝叹。
《言语》一节中有不少的慧童出现,“少时了了”的孔融及其儿子的“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皆已成为常用语。聪慧,或者说过度的聪慧,正为孔氏招来灭门之灾,在过度强调见智慧的当今社会,实值得引以为鉴。
魏晋清谈,着重的当然是语言的炫技逞能,其风炽盛,在哲理上无疑有长足之发展,甚至是东晋领袖人物安抚社会人心的一种方法。至于语言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全球化的时代,多种语言的训练已属必然的要求。而此章故事中应对的得体与敏捷,更值得学习。
言语第二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1、孔文举:孔融(一五三至二〇八),字文举,东汉鲁(今山东)人,献帝时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又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孔氏因恃才负气,触怒曹操而被杀。他是建安七子之一,著作大多散佚,有明辑本《孔北海集》。
2、父:孔融的父亲名宙,官泰山都尉。洛:东都洛阳。
3、李元礼:李膺(一一〇至一六九),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平顶山)人,因谋诛宦官,事泄,下狱死。
4、司隶校尉:官名。初掌纠察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犯事者,后改专察督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治洛阳。
5、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6、先君仲尼: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故称。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因此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7、太中大夫:主管议论政事的官员。陈韪在东汉桓帝时曾任太中大夫。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享有很高的名望,任司隶校尉。凡是登门造访的,只有那些有着高洁名声的杰出之士,以及中表亲戚才能通报进门。孔融到了李府门前,对守门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进门后,孔融坐到了前面。李元礼问孔文举:“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孔文举答道:“过去我的祖先孔子与您的先人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世代为通家之好。”李元礼及宾客听了孔文举的话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晚到,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不见得就很好。”孔文举说:“想来您小的时候,必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听后大为尴尬。
言语第二原文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译文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当父亲在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前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儿子回答说:“偷酒喝,怎么还得行礼!”
言语第二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1、琢钉戏: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译文
孔融被逮捕时,朝廷内外无不惶恐惧怕。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照样做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一点惊慌的神色。孔融对派来逮捕他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在我一人之身,两个儿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两个儿子从容向前说:“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逮捕他们的人也就到了。
赏析与点评
孔家之子之智慧固是天资,而其淡定从容,想必亦与孔融平时之教育密不可分。
言语第二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1、钟毓、钟会:是兄弟俩。钟毓(?至二六三),字稚叔,钟繇长子,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二二五至二六四),字士季,少时聪颖,为司马师、司马昭所倚重,凡有征伐,会均预谋,功勋卓著,以平蜀汉功,官至司徒,封县侯。后因与蜀将姜维合谋,据蜀叛司马氏而被杀。令誉:美好的声誉。
2、钟繇(一五一至二三〇):字符帝,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为御史中丞,封东武亭侯。魏明帝时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工书法,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3、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作浆。
4、战战栗栗:害怕得发抖。“栗”、“出”韵,兄弟随口应对,同义而异辞,皆为韵语,以见机警聪慧。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觐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魏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言语第二原文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注释
1、何平叔:何晏(约一九〇至二四九),字平叔,三国魏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何进之孙。母尹氏为曹操所纳;又为曹操的女婿。曹爽执政时任吏部尚书。好《老》、《庄》,尚清谈,与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学。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
2、五石散:丹药名,以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磺五种药石为主,佐以人参、白术、桔梗、海蛤、防风、附子、桂心、干姜、细辛、栝楼等配制而成。传为何晏据东汉张仲景紫石散及侯氏黑石散两方增减所创,云可治男子劳伤虚羸。因须冷服,又名“寒食散”。自何晏服用有效后,魏晋六朝上层人士竞相仿效,为当时玄风之一种表现。药性猛烈,服后需行走调适,谓之行散。服者食宜冷,衣宜薄,酒需温,但每致中毒,染成痼疾,性格暴躁,至有伤残夭死者。
译文
何平叔说:“服食五石散,不仅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
言语第二原文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注释
1、嵇中散:嵇康,曾任中散大夫,故称。
2、向子期:向秀(约二二七至二七二),字子期,魏晋之际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和嵇康友好,“竹林七贤”之一,标榜清高。嵇康被杀后,他便改变初衷,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郡计:计是计簿、账簿,列上郡内众事的官员。
3、文王:司马昭。引进:推荐。
4、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此处借指归隐之志。
译文
中散大夫嵇康被杀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国账簿到京都洛阳去,司马昭推荐了他,问他:“听说您有意隐居不出,为什么到了京城呢?”向子期回答说:“巢父、许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称赞和效法。”司马昭听了,大加赞赏。
言语第二原文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隽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注释
1、蔡洪:字叔开,吴郡人,原在吴国做官,吴亡后入晋,晋惠帝元康初为松滋令。
2、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两国都在南方,所以也泛指南方。
3、夜光之珠:即夜明珠,是春秋时代隋国国君的宝珠,又叫隋侯珠,或称隋珠,传说是一条大蛇从江中衔来的。孟津:渡口名,在今河南省盂县南。周武王伐纣时和各国诸侯在这里会盟,是一个有名的地方。
4、昆仑:古代盛产美玉的山。
5、大禹:夏代第一个君主,传说曾治平洪水。东夷:中国东部的各少数民族。文王:周文王,殷商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封地在今陕西一带。西羌:中国西部的一个民族。这里暗指大禹、文王都不是中原一带的人。
6、“昔武王”句:周武王灭了殷纣以后,把殷的顽固人物迁到洛水边上,派周公修建洛邑安置他们。战国以后,洛邑改为洛阳。
译文
蔡洪到洛阳后,洛阳的人问他:“官府设置不久,众公卿征召人才,要在平民百姓中寻求才华出众的人,在山林隐逸中寻访才德高深之士。先生是南方人士,亡国遗民,有什么特殊才能,敢来接受这一选拔?”蔡洪回答说:“夜明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带的河中,满把大的璧玉,不一定都从昆仑山开采来。大禹出生在东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贤的出生地,为什么非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呢!从前周武王打败了殷纣,把殷代的顽民迁移到洛邑,莫非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吗?”
赏析与点评
英雄莫问出处,以地域、门第而自傲的人只是井底之蛙而已。
言语第二原文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4,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注释
1、洛水:即洛河,源出陕西洛南,东入河南,经洛阳等地,至巩县洛口入黄河。
2、乐令:乐广。王夷甫:王衍(二五六至三一一),字夷甫。
3、裴仆射:裴(二六七至三〇〇),字逸民,历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名理:考核名实,辨别、分析事物是非、道理之学,是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
4、张茂先:张华,字茂先,博览群书,晋武帝时任中书令,封广武侯。《史》、《汉》:指司马迁所著之《史记》、班固所著之《汉书》。
5、王安丰:王戎,封安丰侯。延陵:今江苏武进县,这里以地代人。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少子季札封在这里,称为延陵季子,有贤名。子房:张良,字子房,本战国时韩国人。秦灭韩,张良以全部家产求刺客刺秦王,后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封为留侯。
译文
名士们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尚书令乐广问王夷甫:“今天玩得高兴吗?”王夷甫说:“仆射裴擅长谈名理,滔滔不绝,意趣高雅;张茂先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安丰侯王戎谈论延陵季子、张良,也极为超尘拔俗,奥妙透彻。”
言语第二原文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注释
1、陆机(二六一至三〇三):字士衡,晋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逊、父抗,均为吴国的将相。吴亡后入晋,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后从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受谗害,与弟陆云同被杀。王武子:王济(二四〇至二八五),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擅清谈,娶晋武帝女为妻,历任侍中、太仆。好弓马,性豪侈。孙子荆:孙楚(?至二九四),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仕至冯诩太守。
2、千里:千里湖,有说在今江苏溧阳县附近。莼羹:用莼菜、鲤鱼做主料,煮熟后加上盐豉制成的一种名菜。
3、历来此句的诠释纷纭。陆机的意思应该是说,北方羊酪的味道,大概也就是南方千里湖未下盐豉的莼菜羹吧。当然,在未下盐豉前两者还是属于可以比较的层次,意谓若下了盐豉的莼菜羹,就非羊酪可比了。
译文
陆机去拜访王武子,正好王武子跟前摆着几斛羊奶酪,他指着给陆机看,问道:“你们江南有什么名菜能和这个相比呢?”陆机说:“我们那里有千里湖出产的莼羹可以媲美,只是还不必放盐豉呢!”
赏析与点评
地域的偏见,在魏、晋时代已有。我们必须具备开放的胸襟,欣赏多元的美。
言语第二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注释
1、新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南,东晋时为朝士游宴之所。
2、周侯:周(二六九至三二二),字伯仁,晋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西南)人,少有重名,官至尚书左仆射。
3、王丞相:王导。见《德行第一》第二十七则注。
4、神州:战国时邹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泛指中原。
5、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伶人钟仪为晋所囚,仍奏楚声,不忘南音,后用以形容处境窘迫之人。
译文
过江避难的士人们,每逢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总是相邀一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聚会饮酒。周坐在众人中间感叹说:“风景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山河大不相同!”大家都相对垂泪。只有丞相王导脸色大变说:“我们应当同心协力辅佐王室,恢复中原,为什么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呢!”
赏析与点评
感伤无补于事,王导对士人们的当头棒喝,足见他作为领袖的精神强度与恢复河山的信心。
言语第二原文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注释
1、卫洗马:卫玠(二八七至三一三),字叔宝,晋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人。风神秀美,雅善玄谈,为世所重。历任太傅西阁祭酒、太子洗马。洗马:太子属官,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译文
太子洗马卫玠刚要渡江,面容憔悴,神情凄惨,对随从的人说:“看见日夜奔流的大江,不觉百感交集。只要还有点感情,谁又能排遣得了这种种忧伤!”
赏析与点评
这是人与环境的交感互应,而当代人对大自然的感应已早为机器文明所磨钝了。
言语第二原文
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顾思所以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觉,谓顾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
注释
1、顾司空:顾和(二八五至三五一),字君孝,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王导任扬州刺史时,召他为从事,累迁尚书令,死后追赠司空。王丞相:王导。
2、元公:指顾荣,他是顾和的族叔。顾荣死后,谥号为元,所以称为元公。中宗:晋元帝的庙号。
3、珪璋特达:珪和璋是玉器,是诸侯朝见天子时所用的重礼。用珪璋时可以单独送达,不须加上别的礼品为辅,后用来比喻有才德的人不用别人推荐也会有成就。
译文
司空顾和还没有出名的时候,去拜访丞相王导。王导有点疲乏,对着他打瞌睡。顾和考虑着怎样才能和王导见面并请教他,便对同座的人说:“过去常常听元公谈论王公辅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现在王公贵体不太舒适,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导听见他说,便醒来了。对在座的人评论顾和说:“这个人真是‘珪璋特达’,才德可贵,为人机警,词锋犀利。”
言语第二原文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注释
1、谢仁祖:谢尚(三〇八至三五七),字仁祖,谢鲲之子,幼聪颖,历官给事黄门侍郎,出为历阳太守,转都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后为豫州刺史,西中郎将。
2、谢豫章:谢鲲(二八〇至三二二),字幼舆,擅清谈,通音律,放达不羁,王敦引为长史,后出为豫章太守。
3、颜回(前五二一至前四九〇):春秋时鲁国人,对孔子的学说深有体会,孔子很赏识他。
4、尼父: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译文
谢仁祖八岁时,他父亲豫章太守谢鲲已经领着他送客。那时他的言谈便显示出奇异的悟性,已经自居于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赞许他,说他:“年纪虽小,也是座中的颜回。”谢仁祖说:“座中没有孔子,怎么能识别颜回!”
赏析与点评
聪慧的儿童,当然可爱。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于聪慧的儿童,却几乎等于没有童年。
言语第二原文
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注释
1、孙盛(约三〇二至三七三):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人。博学,善玄理。从桓温平蜀、洛,封吴昌县侯,累迁秘书监,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记室参军:将军幕府中主管文书的。
2、齐庄:孙放,字齐庄,孙盛次子,幼以捷辩见称,官至长沙相。
3、“无小”二句:引自《诗经•鲁颂•泮水》,意指无论大小臣子,都跟着公出游。
译文
孙盛任庾亮的记室参军,一次随着庾亮去打猎,并且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猎场看见他的次子齐庄,当时这孩子只有七八岁,庾亮问他说:“您也来了吗?”齐庄接口回答说:“正如《诗经》里所说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言语第二原文
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注释
1、孙齐由:孙潜(?至三九七?),字齐由,孙盛长子,仕至豫章太守。齐庄:孙放,见本篇上一则注。庾公:庾亮。
2、字:古人正名之外的另一个名字。自称用名,以示谦恭;称人用字,以示尊敬。名与字之间均有意义之关联。
3、庄周:庄子,名周,战国时人,著有《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译文
孙齐由、齐庄兄弟二人,小时候去拜见庾亮。庾亮问齐由的字是什么,齐由回答说:“字齐由。”又问:“想向谁看齐呢?”齐由说:“向许由看齐。”接着又问齐庄的字是什么。齐庄回答说:“字齐庄。”问他:“想向谁看齐?”齐庄说:“向庄周看齐。”庾亮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庄周?”齐庄回答说:“圣人生来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难仰慕。”庾亮对这个小儿子的回答非常满意。
言语第二原文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注释
1、桓公:桓温(三一二至三七三)。北征:桓温在东晋太和四年(三六九)伐燕。
2、金城:地名。南琅邪郡郡治。桓温在咸康七年(三四一)任琅邪国内史镇守金城,到伐燕时已过了快三十年。
3、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圆周长为一围。
译文
桓温北伐的时候,经过金城,看见从前任琅邪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那么粗了,就感慨地叹道:“树木尚且这样,人怎么经受得起呢!”于是边说边手握柳条,泪流不止。
赏析与点评
再坚强的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言语第二原文
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入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3。』
注释
1、简文:简文帝司马昱(三二〇至三七二),字道方,晋元帝少子。初封琅邪王,徙封会稽王。穆帝即位时,褚太后摄政,他以抚军大将军总理政务。历事哀帝、废帝,位居丞相,而大权一归于桓温。后被桓温立为帝,不到一年,病死。抚军:抚军大将军。桓宣武:桓温,谥宣武。
2、“伯也”二句:引自《诗经•卫风•伯兮》。大意是:我丈夫手里拿着殳,为王打仗做先驱。桓温走在前面,所以引《诗经》“为王前驱”以示谦让。殳:一种有棱无刃的兵器。
3、“无小”二句:参见第四十九则注。
译文
晋简文帝司马昱任抚军将军的时候,有一次和桓温一同上朝,两人多次互相谦让,要对方走在前面。桓温最后不得已只好在前,于是一面走一面说:“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司马昱回答说:“这正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言语第二原文
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注释
1、桓公:桓温,在晋永和二年(三四六)伐蜀。
2、“既为”句:据《汉书•王尊传》载,王阳任益州刺史时,视察到邛郏的九折坂,叹道:“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便托病辞官。后来王尊做刺史,到这里时就叫车夫赶马前进,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于是策马前驱。
译文
桓温率兵进入三峡,看见陡峭的山崖如从天悬挂而下,翻滚的波涛迅猛飞腾。于是叹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么办法呢!”
言语第二原文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注释
1、谢太傅:谢安。王右军:王羲之(三〇三至三六一),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丞相王导之侄,郗鉴之婿。初为秘书郎,累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擅书法,自成一家,震铄千古,世称“书圣”。
译文
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中年以来,受到哀伤情绪的折磨,和亲友话别,总是闷闷不乐好几天。”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借助音乐寄兴消愁,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发觉,减少了欢乐的情趣。”
言语第二原文
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注释
1、支道林(三一四至三六六):名遁,东晋高僧,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人。本姓关。尝隐居支硎山,世称“支公”、“支硎”、“林公”。年二十五出家。继竺法深讲法于宫禁中。形貌丑异而善谈玄理。宣扬“色即是空”,为当时般若学的代表人物。
译文
支道林和尚经常养着几匹马。有人说:“和尚养马,不雅。”支道林说:“贫僧只是看重马的神采姿态而已。”
言语第二原文
刘真长为丹阳尹,许玄度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注释
1、刘真长:刘惔,字真长,晋明帝之婿,谢安妻舅,任丹阳尹,即京都所在地丹阳郡的行政长官,卒年三十六。许玄度:许询,字玄度,善清谈,受敬仰,又乐于隐遁,拒绝出任官职,曾被召为司徒掾,不就。
2、东山:浙江的山名,谢安曾于该处隐居。
3、王逸少:王羲之。稷:后稷,周的始祖,尧时任稷官。契:商的始祖,舜时为司徒,辅助大禹治水。王羲之这两句话是讽刺许、刘二人热衷功名,注重享乐。
译文
刘真长任丹阳尹的时候,许玄度到京都去,便到他那里住宿。他设置的床帐簇新、华丽,饮食丰盛味美。许玄度说:“如果保全住这个地方,比隐居东山强多了。”刘真长说:“你如果能肯定祸福由人来决定,我怎么会不保全这里呢!”当时王羲之也在座,就说:“如果巢父、许由遇见稷和契,一定不会说这样的话。”刘、许两人听了,都面有愧色。
赏析与点评
朋友的可贵在于能常常令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言语第二原文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注释
1、王右军:王羲之。谢太傅:谢安。冶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朝天宫一带,相传春秋时夫差于此冶铸,故名。
2、商鞅(约前三九〇至前三三八):战国秦孝公时任左庶长,推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之基,封于商。孝公死后,为贵族所诬而被杀。
译文
王羲之与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自在地沉湎于遐想中,似有超世脱俗的志趣。王羲之说:“夏禹为国事操劳,手脚都长满了茧子;文王整天忙于政事,到晚上才吃上饭,没有一点儿空闲时间。现在战事不断,每个人都应为国效力。然而空谈会荒废政务,浮华的文风会妨碍国事,恐怕与当前国势不适应吧。”谢安答道:“秦用商鞅的严刑峻法,仅仅两代就灭亡了,难道也是清谈造成的祸患吗?”
赏析与点评
言论自由并不妨碍社会稳定,甚至是强国崛起的必要元素。
言语第二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1、胡儿:谢朗,小字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官至东阳太守。
2、大兄无奕女:谢安长兄无奕之女谢道韫,聪慧有才辩,善清谈,时人称其颇有“竹林七贤”的名士风度。嫁王凝之,持家有道,为后世所称颂。
3、王凝之(?至三九九):王羲之次子,字叔平,历仕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工草、隶。孙恩攻会稽,王凝之笃信五斗米道,谓已请鬼兵相助而不设防,城陷而被杀。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一家人聚集到一起,给儿女们讲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飞像什么呢?”侄儿谢朗说:“好比是把盐撒到空中一样。”侄女谢道韫说:“还不如说是柳絮凭借风势在空中起舞。”谢安听后乐得大笑。她就是谢安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赏析与点评
谢安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下一代,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言语第二原文
支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注释
1、支公:支遁。剡东山:在今浙江嵊县之东。
译文
支遁喜爱鹤,住在剡县东面的山。有人送给他一对鹤,不久鹤的翅膀长成了想飞,支遁心里舍不得它们,便剪去它们的翅上的硬羽。鹤张开翅膀却不再能飞了,就回过头看着翅膀,垂下头来,看上去好像有懊丧的意思。支遁说:“它们既然有直上云霄的资质,怎么肯被人们当作耳目观赏的玩物呢!”于是把鹤喂养到翅膀长好后,放它们飞翔而去。
赏析与点评
宠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我们不能改变它们的习性,那才是真正的爱护他们。
言语第二原文
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注释
1、晋武帝:司马炎。山涛(二〇五至二八三):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乃“竹林七贤”之一,历任魏朝郎中、吏部郎中等。入晋,累迁冀州刺史、北中郎将、吏部尚书、右仆射、司徒等职位。擅于识拔人才,每选用官吏,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2、车骑:指谢玄。谢玄,字幼度,小字遏,一作羯。谢奕之子,谢安之侄。谢安为相时,荐举玄以御苻坚,升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太元十八年(三八三),为前锋都督。与谢石、谢琰等谢家子弟共破前秦大军于淝水,乘胜收复徐、兖、青、豫诸州,推进至黎阳。以功封康乐县公。司马道子猜忌谢氏之势力,使还镇淮阴。以病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卒赠车骑将军。
译文
晋武帝每次赏赐东西给山涛,总是很少。太傅谢安就这件事问侄子们如何理解,谢玄回答说:“这应是由于受赐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赏赐的人不觉得少。”
言语第二原文
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注释
1、袁彦伯:袁宏(三二八至三七六),字彦伯,小字庆,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才思敏捷。谢尚为豫州刺史时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孝武帝太元初,官至东阳太守。谢安南:谢奉,字弘道,历任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吏部尚书。司马:将军府的属官,管理一府之事。
2、都下:京都。濑乡: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附近。
译文
袁彦伯出任安南将军谢奉的司马,京都的友人给他送行一直送到濑乡。快到分手的时候,他不胜惆怅,感慨万分地说:“江山辽远,居然有万里之势。”
赏析与点评
万里江山的气势,引发了人情感的奔泻。都市中生活的人有空要多亲近名山大川。
言语第二原文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注释
1、顾长康:顾恺之。会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译文
顾长康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边山川的秀丽情状,他说:“那里千峰竞相比高,万壑争先奔流,茂密的草木笼罩其上,有如彩云涌动,霞光灿烂。”
赏析与点评
由大画家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山川之美,这是没有河流污染与山林破坏的大自然。
言语第二原文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注释
1、简文:简文帝。崩:帝王逝世称为“崩”。
2、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三六二至三九六),字昌明。简文帝第三子。咸安元年(三七二)简文帝死,遂即帝位。淝水之战后,排斥谢安,以弟司马道子执政。道子及元显擅权,又擢用王恭、殷仲堪等以为防范。后溺于酒色,为其所宠之张贵人害死。
3、临:哭。亲人死的时候要哭丧。
译文
简文帝逝世,孝武帝十多岁就登上帝位,服丧期间,一次,天黑了他也不哭丧。侍从向他启奏说:“按惯例应该哭了。”孝武帝说:“悲痛到来时,自然就会哭,有什么惯例不惯例的!”
赏析与点评
习俗不一定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有多少人敢于质疑?
言语第二原文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注释
1、王子敬:王献之。
2、山阴: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东晋时,南渡之士族多聚居于此。王子敬曾住在会稽郡,那里以山水优美著称。映发:互相映衬,彼此显现。
译文
王子敬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如果是秋冬之际,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赏析与点评
当代人“应接不暇”的可能是邮件与公务,而不是山川美景。
言语第二原文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注释
1、谢太傅:谢安。
2、车骑:谢玄。“譬如”句:比喻希望美好、高洁的东西都能出自自己家门。芝兰是芝草和兰草,是芳香的草;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二者都用来比喻才德之美。
译文
太傅谢安问众子侄:“子弟后辈,关涉别人什么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呢?”大家都不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啊!”
赏析与点评
长辈有意栽培下一代,而下一代又心领神会,人生的快乐莫过于此。
言语第二原文
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既为苻坚所禽,用为侍中。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椹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
注释
1、张天锡(三四六至四〇六):张天锡在东晋兴宁元年(三六三)杀张玄靓,自称凉州牧、西平公,实行地方割据,继承前凉政权。三七六年苻坚攻凉州,张天锡投降,前凉亡。后来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军败,张天锡于阵中逃出,归顺晋朝,任散骑常侍。
2、苻坚(三三八至三八五):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人,氐族。十六国时前秦国君。任用王猛,加强集权,兴修水利,重视教育。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招抚慕容垂、姚苌等鲜卑、氐族领袖,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夺取东晋益州。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征调大军攻晋,于淝水之战中大败。各族首领乘机反秦。后为姚苌擒杀。前秦随即瓦解。
3、侍中:官名。在皇帝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
4、寿阳:即寿春,晋县名。今安徽寿县。
5、孝武:晋孝武帝。
译文
张天锡任凉州刺史,在西部地区称王。被苻坚俘虏以后,任用为侍中。后来随苻坚攻晋,在寿阳县大败,便归顺晋朝,来到京都,得到晋孝武帝的器重。每次入朝谈论,没有不谈一整天的。很有一些妒忌他的人当众问他:“北方什么东西可贵?”张天锡回答说:“桑葚香甜,鸱鸮振翅作响;醇厚的奶酪怡情养性,人们没有妒忌之心。”
言语第二原文
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注释
1、桓玄(三六四至四〇三):桓温之幼子。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属安徽)人,袭封为南郡公,曾官义兴太守、江州刺史、都督荆州等八州郡军事。元兴元年(四〇二)举兵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掌朝政;次年代晋自立,国号楚,不久为刘裕所败而自杀。义兴: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宜兴。桓温死时,桓玄才五岁,直到二十三岁才拜太子洗马,虽清要而无实权;次年出为义兴太守,以为不得重任,不久又弃官回乡。司马太傅:简文帝第三子司马道子,孝武帝之弟,封会稽王,进位丞相,与子司马元显专事聚敛,奢侈无度,朝政日坏,激起孙恩起兵。元兴元年(四〇二)桓玄破建康,父子皆被杀。
2、桓温:任大司马、大将军,公元三七一年废晋帝为海西县公,并立司马道子的父亲为帝,就是简文帝。
3、谢景重:谢重,谢朗(胡儿)之子,为司马道子长史。
4、板:手板,即笏。
5、伊、霍:伊尹、霍光。伊尹是商汤时的宰相,助汤伐夏桀有功。汤死后,又辅佐其孙太甲。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佐昭帝,昭帝死,迎立宣帝。
译文
桓玄从义兴郡回到京都后,去谒见太傅司马道子。这时太傅已经喝醉了,在座的还有很多客人,太傅就问大家说:“桓温晚年想造反,怎么回事?”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来。谢景重当时任长史,拿起手板来回答说:“已故的宣武公废黜昏庸的人,扶助圣明君主登上帝位,功勋超过伊尹、霍光。至于那些纷乱的议论,只有靠太傅英明的鉴识来裁决了。”太傅说:“我知道!我知道!”随即举起酒杯说:“桓义兴,敬你一杯!”桓玄离开座位向太傅谢罪。
言语第二原文
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注释
1、王东亭:王珣(三四九至四〇〇),字符琳,王导之孙,王洽之子。大司马桓温辟为主簿,累迁尚书左仆射,封东亭侯。累官尚书令、卫将军、散骑常侍。下文丞相指王导。王东亭意在夸耀祖父王导的街道设计巧于桓温。
译文
桓温移镇南州,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相王导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畅通无阻,就会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弯抹角,就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
言语第二原文
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进曰:『当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时人善之。
注释
1、“桓玄”句:晋安帝元兴元年(四〇二)下诏讨伐桓玄,桓玄就举兵东下建康,总理朝政,杀会稽王司马道子。第二年桓玄称帝,国号楚,并改元永始,废晋安帝为平固王。公元四〇四年,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被杀。
2、殷仲文(?至四〇七):桓玄的姊夫,桓玄攻入京都后,殷便放弃新安太守职,投奔桓玄,任咨议参军。桓玄篡位,派他总领诏命,以为侍中。玄败,投朝廷,迁东阳太守,后以谋反被诛。
译文
桓玄篡位之后,他坐的椅子稍微陷下去一点,大臣们大惊失色。侍中殷仲文上前说:“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当时的人很赞赏这句话。
言语第二原文
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
注释
1、谢灵运(三八五至四三三):南朝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仕晋为秘书郎。入宋,初为太子左卫率,出为永嘉太守,日游山水,不理政事。后辞官返会稽祖居,经营园林产业。元嘉初,宋文帝召为侍中。昼夜宴乐,因免官。后被诬谋反,被杀于广州。擅长山水诗赋,为山水诗派创始人。曲柄笠:一种帽子,“笠上有柄,曲而后垂,绝似曲盖之形”。
2、孔隐士:孔淳之,字彦深,南朝宋鲁郡鲁(今山东曲阜)人,性好山水,除著作佐郎、太尉参军,均不就。宋文帝元嘉初,征为散骑侍郎,乃逃入上虞县界,莫知所之。
3、曲盖:帝王、大官外出时的一种仪仗,盖如伞状,柄弯曲。孔淳之因为曲柄笠和曲盖相像,就借以讽刺谢灵运没有忘掉富贵。
4、畏影者:害怕自己影子的人,典出自《庄子》。谢灵运说,如果不去想富贵,就不会怕富贵的影子,借此讽刺孔隐士才是不能忘怀富贵的。
译文
谢灵运喜欢戴曲柄笠,隐士孔淳之对他说:“你想仰慕德高志远的人,为什么不能抛开曲盖的形状?”谢灵运回答说:“恐怕是怕影子的人还不能忘记影子吧!”
【题解】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筒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受此风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
本篇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味。
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甚至容易言不及义。例如第52 则记:“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真可谓一语破的。有时,一种行为、一种见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误解,须要辩解清楚。如果善于辩明,容易折服对方,甚至他得到对方欣赏,除难消灾。例如第25 则记:西晋时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司马颖起兵讨伐朝廷中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便追查乐广和司马颖有无勾结,乐广只用一句话从容反诘:“岂以五男易一女?”意谓不会为了一个女儿而让五个儿子被害,结果司马乂“无复疑虑”。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轻女的习俗来权衡轻重利弊以折服对方。在交谈、论辩中,也常常须要反驳对方的论点,如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易压倒对方。例如第2 则记:有说“月中无物”会更明亮,徐孺子反驳说:“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这是避开谈月亮,把着眼点放在有物无物上。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这是不言自明的。
古人说话,喜欢引证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这是一种时尚。引用恰当,会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跃气氛,所以认为是能言善辩。本篇引用古事、古语的地方不少。说话也强调善用比喻。如果能抓住两个人、物、事之间的类似点来比喻,容易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有时在一些应酬场合,如果比喻得体,就算没有多大意思,也觉清新可喜。例如第57 则说:“顾悦与筒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这类话,对说者无损,对听者又是赞扬,便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条目肯定了描写的深刻,传神,有文采;有一些则是在言谈之中隐含说话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或讽谏,或讥刺,或劝慰,或大义凛然,或排难解纷,借题发挥,寓意深远。篇中也有部分条目,或卖弄口才,或乘机吹捧,或聊以解嘲,或多方狡辩,都谈不上能言善辩,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