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于屈原自沉前不久,诗题取自篇首“惜往日之曾信兮”一句。屈原在诗中追忆了一生中受信用、遭谗言、被放逐的经历,也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惜往日原文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独鄣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惜往日注释
[1]曾信:曾经受到国君信任。
[2]命诏:即诏命、诏令,君王发布的号令。昭时:令时世清明。
[3]先功:祖先的功业。
[4]法度之嫌疑:法令中含糊不周的地方。
[5]贞臣:忠贞之臣,屈原自指。娭:同“嬉”,游戏玩乐,指怀王。
[6]秘密:或说为黾勉的一声之转,黾勉即努力之意。载心:放在心中。
[7]过失犹弗治:指小的过失尚能得到怀王的谅解,不予追究。
[8]纯庬(mánɡ):纯洁敦厚。泄:泄漏。
[9]清澈:澄清。然否:是非。
[10]蔽晦:掩盖。
[11]虚:无中生有。惑:以假乱真。
[12]参:参较。验:验证。
[13]盛气志:大怒。过:责罚。
[14]被、离:皆遭遇之意。尤:怪罪。
[15]惭:悲忧。光景:日光与日影。诚信:真实。
[16]备:收藏。谓自己被收藏于幽隐之中。
[17]自忍:自己狠下心肠。沉流:沉于江流。
[18]卒:最终。没身:即殁身,丧身。
[19]壅(yōnɡ)君:被蒙蔽的国君。不昭:不明。
[20]无度:没有尺度。
[21]薮幽:幽薮的倒装,即深幽的大泽。
[22]焉:于是。抽信:陈述一片忠诚。
[23]恬:安。不聊:不苟,指不苟于偷生。
[24]鄣壅:即蔽隐,指重重障碍。
[25]由:路,无由指无路自达。
惜往日赏析
本段中,诗人对自己在楚廷的经历做了总结式的回顾:从受怀王信任而制作法令,到因奸人嫉妒而受怀王疏远,最后被襄王流放到沅湘一带。对于怀王遭人蒙蔽、不察真相,诗人一再表示痛惜。与其说这是屈原的局限,毋宁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尽管怀王昏庸,却仍是楚国的灵魂人物;加上多年的君臣之谊,人非草木,焉能毫无顾忌地痛斥其非?
惜往日原文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谩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人以自代。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惜往日注释
[1]百里: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灭虞时被俘,晋献公嫁女至秦,以百里奚为陪嫁奴隶,百里奚后逃至楚。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后助穆公成就霸业。
[2]伊尹:见《离骚》。
[3]吕望、宁戚:皆见《离骚》。
[4]汤:商汤。武:周武王。桓:齐桓公。缪:同“穆”,秦穆公。
[5]吴:指吴王夫差。信谗:听信宰嚭的谗言。弗味:不能玩味辨识。
[6]子胥:伍子胥,吴国大将。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两度伐齐。而子胥认为越为吴心腹之患,应先灭越而后伐齐。夫差不听,听信宰嚭谗言,逼子胥自杀。其后,吴灭于越。
[7]介子:介子推。晋文公臣。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介子推随行,曾割股给文公充饥。文公回国即位,各人争功求赏。介子推独奉老母逃隐至绵山。其后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功劳,派人寻访不获,令人烧山,希望诱他出来。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烧死。
[8]文君:晋文公。寤:觉悟。
[9]为之禁:圈为禁地,禁止樵采。
[10]优游:形容德行之宽广。
[11]久故:故旧。亲身:近身。
[12]缟素:白色的丧服。
[13]谩(dàn mán):欺诈。通“诞”。
[14]按实:核实。
[15]殀:同“夭”,死亡。
[16]戒:警告。
[17]谅:诚然。聪不明:即不聪明。
[18]佳冶:美丽。
[19]嫫(mó):黄帝妃,以丑陋著称。姣而自好:自以为美而作态。
[20]白行:表白行为。
[21]见:同“现”。
[22]宿(xiù):星宿。错置:陈列。
[23]氾:同“泛”,浮起。泭(fú):同“桴”,木筏。
[24]辟:同“譬”。
[25]不毕辞:没有把话说完。
惜往日赏析
本段历举前世贤君能臣际合的故事,又以伍子胥和介子推之死反衬不用贤才的追悔莫及。诗人进而申论,贤才的进用端赖君主的明察秋毫,如果君主昏庸,昧于群奸,贤才自然景况堪虞。最后诗人表明,君主的闭塞偏听,是自己决定以死明志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