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7:41

归去来辞原文

归去来辞

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赏析

归去来辞赏析

《归去来辞》,有些书称之为《归去来兮辞》。归去,辞官回乡。来,兮,虚字。但很多人视“来”为实字,“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有学问的人说,“归去来”是六朝时的习语,强调的是“归”。

有人说,归、去、来,就是归去和归来,弃官为去,还乡为来。归去,目送自己;归来,目迎自己,观察点变换。或许这样解释更能显示陶渊明的文心。

陶渊明之后,“归去来”成为诗人的熟词。马致远曲云:“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吴弘道曲云:“栽,统篱黄菊开。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还有无名氏的“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归去来。”

辞,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汉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为《楚辞》。

陶潜,字渊明。《易》云:“潜龙勿用。”龙藏在深水里,不要有大动作;君子在条件不足、时机不到的时候,要像龙潜渊中。渊水虽深,并不黑暗,光线明亮接天;君子屈不能伸,并不悲观沮丧,此心光明。

古人的“名”与“字”常常互相呼应;韩愈字退之(“愈”是过人之处,要记得退一步),司马光字君实(“光”是表现在外面,不能虚有其表),左宗棠字季高(“棠”是一棵树,要长高长大),赵云字子龙(云生从龙),陶渊明也是。

陶渊明,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大诗人。曾祖陶侃为名将,留下名言:“古人惜寸阴,我们惜分阴。”官至大司马。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孟嘉留下“落帽风”的掌故。

陶渊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都是小官。四十一岁时任彭泽县令,藐视官场规则,每天喝酒作诗,衣着很随便。督邮派员来视察的时候,县衙的官吏提醒他要穿上整整齐齐的官服去拜见,陶渊明叹了一口气:“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五斗米,当时县令的俸禄。折腰,鞠躬跪拜,这句话也成为著名的典故。陶渊明立即辞官回家,隐居务农,从此未再出仕,六十三岁去世。

《归去来辞》前面本来有一篇短序,陶公在序文中说,他辞官的直接原因是妹妹死了,前往吊丧,没有一字提到督邮。后世谈陶渊明一定有督邮,多半没有妹妹,妹妹的事分明写在序文里,序文和正文一向是《归去来辞》的一部分,应该都读过,可是这些人硬是置而不论,单单把督邮的故事传下去。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赏析

此事引起无穷的讨论。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读者需要看精彩的人生,因此作者选材,要避开那些平庸琐碎枯燥零乱的成分。很显然,辞官对抗督邮,精彩;辞官吊胞妹之丧,不够精彩。如果两个因素都有,读者大众偏爱哪一个,记述者就强调那一个。如果只有吊丧信而有征,记述者为了“可传”,宁可采用没有可靠根据但比较精彩的一个。

李辰冬教授著《陶渊明评论》,指出陶公本来也有一番抱负,由于性格冲突,经过长期的内心挣扎,最后毅然归农。用陶公自己的诗句来做标签,由“猛志逸四海”,经过“冰炭满怀抱”,到“复得返自然”,最后“不觉知有我”。可以说,他的思想开始是儒家,最后是道家,在儒家受苦,从道家得到救赎。

古人隐居,多半是先做官存下财产,然后安享岁月,今人称为“生涯规划”。孟浩然说他自己“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陶渊明的退隐没有经过规划,他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去做县令,做了八十三天,以“任性”或“即兴”的方式走人,他没有钱。李白曾经有过钱,乱花钱,没有积蓄,两人后来的生活都很困苦,但是在这篇《归去来辞》里面,洋溢着“复归自然”的欢欣和美好想象,完全没有去想经济条件,后世称他是田园文学的创始者。

诗人多半爱酒,陶渊明尤甚,有学问的人说他每一首诗里都有酒。他做彭泽令,吩咐县府的“官田”一律种秫,“秫”是酿酒的原料。他退隐以后,有一年穷得没有饭吃,颜延之送给他一笔钱,他全都买了酒,不顾老婆孩子的生活。爱酒爱到这个程度,已是酗酒,酗酒是恶行,但是陶渊明受后世赞美。可能这些评论家认为陶公酗酒是对黑暗政治的反抗,他们支持这种反抗形式,也可能因为陶公有酒才写出那么多好诗,他们因珍惜结果而美化过程。

陶公是大诗人,《古文观止》收了他三篇文章:《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荒芜胡何不归?既自自己以心心灵为形肉体役使用,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改正,知来者之可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田园荒芜,包括心灵污染,写作荒废等意义,都是出外做官造成的重大损失。

做人应该以心灵主宰肉体,做官因形体役使心灵,这是问题之源,既已犯下这样的大错,改正就是,不必陷于悔恨,好在以后还有许多时间可以重新开始。

《论语》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处变化而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通常不加注出处。

归去来,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我们也都在使用,未必注明出于陶潜。这样做是否正当,有待研讨。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微明。

走水路,舟行水上,随波荡动,如舞。脱去官服,如卸镣铐,不必束带,也不必把纽扣一一扣好,江风拂面,衣襟飘扬,如飞。离官衙一步,滋味如此不同。

归心似箭,连夜赶路,问路程,向前看,恨看不远。“晨光熹微”,成语。

《归去来辞》的风格近似抒情诗。这四句的句法相似,都是一二一二,造成流畅,中间加上“之、其、而”,增加节奏变化。

乃瞻远看衡宇房子,载又,且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幼龄子候门。三径小路就快要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盛酒的容器。

换韵,改四言,配合情景变换。节奏变快,显示动作匆忙,心情兴奋。

上岸步行,看到自家住的房子,开始快跑。家中仆人早已出来迎接,孩子年纪小,在家门口等着。这时家中还有未成年的佣人,也未遭天灾,日子还过得去。

“衡宇”,横木为门之屋宇,简陋的民居。“三径”,庭园的小径,有典故说,“三径”一词源自西汉时期三位隐者专用的小径。

走到家门口拉起孩子的手,那个年纪最小的孩子。走到院子里一看,隐者专用的小路还没有被荒草淹没,当年种的松树、菊花也还活着,暗示旧业未凋尽,平素志向未改。

有下一代,有酒,不再需要别的。放开孩子去倒酒,酒更重要。

引拿起壶觞以自酌,眄miǎn随意看看庭柯树以怡喜悦颜神色。倚南窗以寄傲,审知容膝能把膝盖放进去,狭小之易安。园日每天涉到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手持扶老手杖以流憩边走边停,时矫首抬头而遐观远看。云无心以出岫峰峦,鸟倦飞而知还。景日影翳翳暗淡以将入入夜,抚孤松而盘桓留连不去。

再换韵,配合生活的新画面。十二句的句法相似,都是一、二、一(虚字)、二。随意舒展,和归田后的自由自在契合。

自己拿起酒壶,倒酒入杯,自己喝。喝酒的时候随意看看,院子里的树使我心情愉快。靠近南面的窗子,用很舒服的姿势坐着,解放个性,维持人格尊严。我确实感觉到这个狭小的屋子才是我永久安居的地方。我天天到园中散步,趣味无穷,园门总是关着,没有客人进来。有时候我拄着手杖走出去,走走歇歇,常常抬起头来看远处的风景,看到山中的白云依恋在山中,不想远走天涯,看到飞鸟也都疲倦了,回到自己的窝里休息。

为什么在风物之中偏写飞鸟白云呢?因为倦鸟归巢、白云依岫,都有归隐之心,它们都是陶渊明的知音同道。日光逐渐黯淡的时候,为什么要写扶着一棵松树不肯离开呢?因为陶渊明就是一棵孤松,不问外物如何变化,自己的立场坚定不移。这就是作家对素材的“选择”。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赏析

这一段写的是归隐初期的日常生活。

归去来兮,请谦词息交以绝游。世世俗与我而相互相遗遗弃,复驾远行言虚字兮焉何求?

“归去来兮”,再以咏叹的语气重复一次,是抒情,也是明志。

前面偏重描述外景,再换韵,以下描述自己的心情。

交游,社会上的人际往来。“息交、绝游”,停止、断绝这些世俗关系。

世俗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世俗,我还到外面去干什么呢?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到,将有事于西畴田亩。或命巾帷幔车,或棹船桨,用桨划船孤舟。既窈窕地形曲折以寻壑山谷,亦崎岖道路不平而经丘高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可以休息。

官场说话,虚虚实实,尔虞我诈。亲戚谈话,有真实的感情。悦,我喜欢。

春天到了,农人都到田野中耕作。我有时候坐在有帷幔的车中,一路高高低低经过隆起的土山,有时找人划一条小船,弯弯曲曲沿着幽深的河谷走去走来。看春色来天地,看又绿江南岸。万物适应天时,我也可止则止,用陶公的诗来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为什么只写春天,不写冬天呢?因为春天的气候、风景、人物动作,使人放松,使人舒展,使人看一个从头开始的世界,人与自然容易相契,这样的背景跟他归隐的愿望配合。秋气肃杀,冬气闭塞,都不适合,所以作家对素材要“选择”。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何为遑遑不安欲何之往?

“算了吧!”这时陶渊明还没到“不觉知有我”的境界,语气还有不甘,就文论文,这样增加了文气的抑扬。

“寓形”,人的形体寄放在世界上,时间并不长久。何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为什么还要匆忙奔走,心神不定?孔子周游列国,被人描述“栖栖皇皇,如丧家之犬”。

人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不要跟自然法则争长短,用西方人的说法:不要替上帝解决问题。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盼良辰以孤往,或也许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暂且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再换韵。我不希望富贵,也不知道人是否能够得道成仙。我只是享受眼前的生活,希望趁着天气好,一个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别人已耕过的土壤松软可爱,我把手杖插在地上,拔草培苗。走到地势高的地方放声长啸,来到河水旁边吟诗。

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是宇宙的自然变化,我要任凭他、顺从他,像坐车一样由他把我载到生命的终点。这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我接受它,顺从它,不用再东想西想。用陶公自己的诗句:“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最后,陶渊明把他的归隐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归隐的问题不是经济,而是思想观念。陶公一路写来,安排了层次。起初,“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只是单纯的快感。然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有了反思。最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皈于哲学。一层比一层深刻。“层次”,我们今天写白话文的人,也都没有忽略。

陶渊明的作品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昭明太子说他“独超众类”,唐宋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都非常推崇他,朱熹指出,《归去来辞》虽然继承楚骚,却没有苦眉皱脸怨天尤人。欧阳修甚至说,西晋、东晋只有一篇文章,就是《归去来辞》。

宋涛在《古文观止》注里称赞它的形式美:“全文韵律优美,意境空灵,同时又有抒情和浪漫气息,千多年来广为传诵。”谢冰莹等八位教授注释的《新译古文观止》,指出它的“表象”与内层的复式结构:“所谓归去,意指由城还乡,由官坊归田园;就其内涵看,实际是从心为形役到委心任去留的心灵主体性的追寻和回归。”网络上也有很多高见:“山中人”表扬归去来辞淡雅自然,优美含蓄,音节和谐,章法匀整,有悠然冲淡的情致。一篇没有作者署名的文章说:《归去来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这一段话最能说出陶公作品似简单而实繁复、似独奏而实交响的艺术特色。

“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后,陶渊明隐居了二十二年,《归去来辞》描述他归隐初期的生活和心情,这时刚刚从牢笼中脱身,只见其乐,不觉其苦,他家中还有一些生活资源可以消费。后来他和他的夫人真正下田劳动,接二连三发生天灾,收成不好,他的岁数也慢慢增加,劳动的能量降低,日子就拮据了。他曾经一连几天没有饭吃,也曾经饿得跑到朋友家中去乞食,这些情况,都在他的诗中反映出来。唐朝的王维说,早知如此,当初何不降低姿态继续做县令?但是颜延之、桓道济,这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曾愿意帮忙,他还是坚决拒绝了。

读《归去来辞》,别忘了李白有一篇《与韩荆州书》;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别忘了陶渊明有一篇《归去来辞》。这是两种人生观,或者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直到今天,中国的读书人还受这两种欲望支配,一个能仕,一个能隐。

若要了解隐逸,陶渊明的诗也不可不读,下面这一首,可以说是《归去来辞》的变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有学问的人曾经讨论:陶渊明究竟是儒家还是道家?问题之所以发生,因为儒家思想有一部分和道家叠合。有些人认为陶渊明是儒家,他们忽略了一个现象:陶公但求自适,很少考虑妻子的生活。儒家认为一个人是五伦中的一员,他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有责任,他要为这些人作出牺牲。

关于“仕”和“隐”的矛盾,孟子提出一种主张,“为贫而仕,邦无道则隐”。没错,可是如果你没有谋生技能,经济来源,你不能让父母妻子跟你一同“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你应该出去做官,但是,你但求维持基本生活,不可图富贵,所以只能作小吏,不可以求腾达。这样,你是这一件政治大工程里的一名技术小工,该受的委屈你要受,对决策、设计不负责任。陶公显然没有这样的想法。

道家要求现在满足自己的性情,将来飞升成仙,以“我”为中心,五伦都是他的束缚和累赘,他飞升的时候,不带走一片浮云。如此看来,我们得在道家里面给陶公找一个位置。

回到文学欣赏,不管他是儒也好,是道也好,《归去来辞》是隐逸文学的上上品,田园文学的佼佼者,它圆满具足,自成宇宙,儒和道都是艺术以外的事。如果它跟儒家思想不符,它不会减色;如果它跟道家思想契合,它不会增色。我们不向他找儒,不向他找道,我们找的是艺术。这是今人读《古文观止》的态度,如果以什么主义、什么史观为前提,这两百多篇古文就挑不出几篇可读了。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