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节奏的研究
Ⅰ. 定义
A.“节奏”一词的来历
B.节奏的两个含意
1.拍子
2.韵律
Ⅱ. 生理基础
A.脉搏跳动
B.紧张和松弛
C.声波和光波
Ⅲ. 证据
A.日常生活经验
B.原始人
C.儿童
D.疯人
Ⅳ. 特性
A.节奏的组成因素
1.时间
2.重音
B.节奏的美学基础
1.一致——关于“清一色”的理论
2.变化——关于多种趣味的理论Ⅴ. 作用
A.实用性的
1.个人的
a. 联结记忆
b. 引起注意
c. 节约精力
2.社会的
a. 协同作用
b. 情感的一致
B.美学的
1. 整体的重要性
2. 一致中的变化
3. 注意力的悬置
4. 结构的框架
Ⅵ. 自然界的节奏
Ⅶ. 各种艺术中的节奏
A.渊源
1. 适应自然
2. 摹仿自然
B. 分类
1. 音乐的节奏
2. 舞蹈的节奏
3. 诗歌的节奏
4. 造型艺术的节奏
Ⅷ. 诗歌的节奏
A. 有关诗歌节奏的争论
1. 争论的双方
a. 反对的一方
b. 赞成的一方
2. 争论是如何发生的
3. 仅仅是理论上的冲突
B. 诗歌节奏的分类
1. 内部的
a. 韵律
2. 外部的
a. 韵脚
b. 诗节
3. 总的效果
c. 诗歌节奏的作用
1. 作为美的一种手段
a. 一致中的变化
b. 完整感
(1)完整
(2)永恒
c. 克服困难所得的喜悦
2. 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
a. 各种人的情感的自由表达
(1)儿童的
(2)野蛮人的
(3)疯人的
b. 他们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1)身体的摇摆动作
(2)有节奏的发声
c. 文明的效果
(1)舞蹈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
(2)唱歌强调旋律与和声
(3)用修辞方式,而不用韵律方式来朗诵诗行
d. 但自然的本能仍然存在
(1)情感对节奏的作用
(a)情感产生节奏
(b)情感破坏节奏
(2)节奏对情感的作用
(a)节奏传达情感
(b)节奏激发情感
(c)节奏缓和情感
3. 作为凭借想象加以理想化的一种手段
a. 诗的节奏促进想象的飞驰
(1)刺耳的、不和谐的散文不利于达到这一目的
b. 诗的节奏提供一种产生特别崇高的想象力的工具
(1)散文在试图运用一种特别崇高的浮想联翩的风格时,往往会失败。其结果则成为:
(a)荒诞
(b)笨拙
c. 诗的节奏用以下方式改变粗糙的现实
(1)使现实和谐、美化
(2)表现现实的普遍意义
(a)歌德的论证
D.诗歌节奏的特性
1.三种成分
a. 音量
b. 重音
c. 字或音节
2. 与音乐节奏相比较
3. 与散文节奏相比较
E. 韵
1. 韵的功能
a. 旋律
b. 组成部分的布局
c. 与短语的关系
d. 预期效果的满足
e. 恢复想象力的活动
2. 韵的分类
a. 按用韵的位置分
(1)脚韵
(2)头韵
(3)中韵,或内韵
b. 按韵的性质分
(1)完全的或同一的韵
(2)阳韵
(3)阴韵
F.诗节
1. 意义——一般公认诗节为诗歌韵律的最大单位
2. 诗节以下列因素为基础
a. 修辞句
b. 旋律句
Ⅸ.自由诗
A. 妄图打破规律
1. 在排字形式上对诗节的影响
2. 文字游戏
3. 在抛弃节奏方面的失败
B. 目的性不明确
C. 令人遗憾的后果
1. 平庸
2. 粗糙
3. 柔弱无力
X.中国诗歌中的节奏
参考书目
1.《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
2.《不列颠百科全书》
3. 朱里·贡巴里欧: 《音乐,及其规律和演变》
4. 布里斯·佩里: 《诗歌研究》
5. 西蒙斯: 《英国诗歌的浪漫主义运动》
6. 雷蒙德·麦克唐纳·奥尔登:《诗歌引论》
7.《艺术世界》
8.《世纪词典与百科全书》
9. 乔治·桑塔雅纳:《美感》
10. 伊尔约·希鲁:《艺术的起源》
11. 吉·贝尔格·艾森韦恩、玛丽·艾莲诺尔·罗伯茨:《诗歌格律的艺术》
12. 胡适:《尝试集》
13. 克拉默——宾:《玉琴集》
14. 阿瑟·魏里:《一百七十首中国诗》
15. 丹尼尔:《为诗韵辩护》
16. 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
17. 布切尔:《亚理斯多德关于诗歌和艺术的理论》
18. 萨缪尔·泰勒·柯尔律治:《文学生涯》
19. 菲立浦·锡德尼:《为诗辩护》
20. 古默尔:《诗学手册》
21. 阿诺德·贝内特:《论文学鉴赏力》
22. 胡适:《谈新诗》
23. 纳尔逊:《诗歌精义》
(聂文杞译,1984年12月)
* 译者附记: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清华文学社所作的一次报告的提纲的汉译,原提纲是用英文写的。此译文系根据他的手稿复印件译出。手稿上注明作报告的日期是12月2日,未注年份,推算当为1921年。提纲原名A Study of Rhythm in Poetry。英文题名的下面附有作者用较小的字体写的汉译题名:《诗底音节的研究》。作者当时把英文“Rhythm”一词译为“音节”(声音节奏的简称),而现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译成“节奏”;目前“音节”一词则是指“Syllable”(一个元音和一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组成的语音结构最小单位)。为了避免读者误解,译者仍按目前的一般译法译成“节奏”。《提纲》所附参考书目系闻先生准备报告时所用,他在手稿中列出,附在《提纲》之前,现按目前一般惯例,移至《提纲》之后。此文曾请北京大学李赋宁教授校阅,特此致谢。
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