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辙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7:05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北宋·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辙

六国论注释

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六国在《史记》里均有“世家”。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所谓关中含义相同。

咎:责怪。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曾化名张禄,入秦游说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政策,使秦国强大起来,吞并了六国。

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后入秦,辅佐秦孝公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在他的筹划下,秦国多次攻魏。孝公二十二年,又用计战胜魏军,俘魏公子印。因功封于商,故又称为商鞅。

昭王:秦昭王。

刚、寿:齐地,均在今山东。

摈:排斥,摈弃。

委:对付。

六国论译文

译文1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做深入思考,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疏忽,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真心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都遭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这样就可以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导致灭亡。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译文2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的六国世家,心中感到奇怪的是,当时的诸侯国凭着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兵力,全力以赴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最终竟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认为一定会有一个能让六国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不得不责怪当时六国的谋士,他们对祸患考虑得太粗疏,对利害的见识太浅薄,而且不明白天下的形势。

秦国同各诸侯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赵等地,而在韩、魏的国土上;各诸侯同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同样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而在韩、魏的国土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像一个人有了心腹大患。韩、魏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阻塞着秦国的交通要道,同时还掩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各国最重要的地方,都比不上韩、魏两国。

当初,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曾经主张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曾经主张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附,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带,范雎认为这是值得担忧的,这样秦国最顾忌的是什么就显而易见了。秦国对燕、赵用兵,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要穿越韩、魏的领土而去进攻别国的国都,燕、赵将会在前面抵抗,而韩、魏又会从背后趁机进攻,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然而秦国攻打燕、赵两国时却未曾顾虑韩、魏从背后袭击,这是由于韩、魏已经归附了秦国。韩、魏两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白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却去抵挡如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韩、魏两国怎能不屈服而归附于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附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能够在东方各诸侯国畅行无阻地用兵,而且让整个天下都遭受战乱。

韩、魏两国无法独自抵挡秦国,可是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它来作为他们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以优厚的条件亲近韩、魏两国,从而抗拒秦国。秦国人不敢跨越韩、魏来窥探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依靠这种局面来保全自己了。以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帮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没有东边各国的忧虑,而替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抗秦国。用韩、魏两国来对付奏国,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韩、魏解除患难,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情况,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六国诸侯如果不这样考虑,却只贪图边境上的点点利益,背弃、毁坏契约,以致自相残杀。秦国还没有出兵,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经让自己陷入困境了,最终让秦国有了可乘之机,来攻取他们的国家,这难道不令人悲叹吗!

《六国论》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辙

六国论赏析

赏析1

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他与父苏洵、兄苏轼号称“三苏”,并列名于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文章以策论文最为精彩,本文便是策论文中的代表作,原名《六国》,“论”是后世学者选文时添加上去的。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从天下地理形势入手,详细分析当时的形势和六国先后被歼灭的历史,围绕“势”而选材,评判六国诸侯眼目光短浅,胸无韬略,犯下贪图小利、自相残杀的错误,以致先后灭亡。

在布局谋篇上,作者从读《六国》入手,提出中心论点:“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又分别从韩、魏和其他四国两方面论述,进行正反论证。紧接着,他论述了韩、魏在抗秦图存中的重要地位,论定了战国时天下最重要的战略之地,这两国是秦国的咽喉、山东诸国的屏障。最后,他指出诸侯国要自立久安,就必须知“天下之势”。

本文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边境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写的,要求积极抗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金圣叹曾评价说:“看得透,写得快。笔如骏马下坂,云腾风卷而下……”

赏析2

苏辙(一○三九至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巿)人。嘉佑二年(一九五七)进士,与兄苏轼同时及第,名动京师。嘉佑六年亦同登制科,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商州(陕西商洛巿)军事推官。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对新法提出异议,调任为河南府(河南洛阳巿)留守推官、陈州(河南淮阳县)教授、齐州(山东济南巿)书记等。元丰二年(一○七九)因苏轼系狱,苏辙亦坐贬监筠州(江西高安巿)盐酒税。元丰七年调任为歙州绩溪(安徽绩溪县)令。元丰八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一○八六)擢为右司谏,升为起居郎,再升中书舍人,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身居要位。但跟苏轼一样牵涉党争事件,浮沉宦海累遭贬谪。徽宗即位后遇赦,最后寓居许昌(河南许昌巿)颍水之滨,杜门谢客。后追复为端明殿学士,谥文定。著《栾城集》等。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六国论》主张联合抗秦,跟苏秦合纵之说相近,而析论天下大势,亦见准确。当然,苏辙只是从后代的角度回望历史,有点书生论政、纸上谈兵的意味,对整个形势和发展,自然掌握得比较透彻;而苏秦身处六国的政治漩涡之中,诸侯国各怀鬼胎,见利忘义,互不信任,又怎能统一抗秦呢?六国中如有能脱颖而出的,例如齐、楚,恐怕也只是另一个强秦而已,强势的诸侯一样会歼灭其他各国的,可不慎哉!苏秦的失败,应该是意料中事。后来信陵君救赵及率五国之兵以攻秦,果然取得成功,看来合作真的是最好的出路。苏辙倡导诸国合作,并特别看重韩、魏之郊的重地,认为这是抗秦的最前线,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六国论》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辙

更多苏辙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