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轼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6:59

赤壁原文

后赤壁赋

北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轼

后赤壁赋注释

雪堂: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黄冈城外的东坡筑雪堂,自号为东坡居士。

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

松江:今属上海,出产鲈鱼。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摄衣:提起衣襟。

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虬龙:传说中生有角的龙,这里指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鹘(hú):一种猛禽。

冯(píng)夷:水神。

凛乎:害怕的样子。

反:同“返”,返回。

俛:同“俯”,低头。

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后赤壁赋译文

译文1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子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几斗酒,珍藏了很久,以备您临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攀缘形如虬龙的树木,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涛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十分冷清寂寞。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它的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然一声,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们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已经看不到他到什么地方去了。

译文2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来,打算回到临皋馆去。有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去,经过了黄泥坂。这时候,霜露已经降下,树叶也已凋落,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环顾四周清幽的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我们边走边唱,互相酬答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如此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捕到了一条鱼,大嘴巴,细鳞片,看样子很像是松江鲈。但是从什么地方弄到酒呢?”回家后,我跟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了好长时间,以备您临时的需要。”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游玩。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江岸的峭壁高达千尺;山峰耸立,月亮显得很小,水位降落,岩石露出水面。才过了几天,江山的面貌改变得如此之大,让人无法辨认!我提着衣襟走上岸,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爬上状如虬龙的古树,攀援猛禽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幽深的水宫。那两位客人已经不能跟随我爬到山的高处了。我一声长啸,草木似乎都被震动了,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不禁感到寂寞悲哀,甚至有些恐惧,这样恐惧的气氛让我不敢再停留在那里了!于是我又返回船上,任凭小船飘荡到江心,漂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这时已经是夜半时分,环视四周,寂寞空荡。恰好有一只孤独的鹤鸟,横过长江从东面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一样大,好像穿着黑裙白衣,戛然一声长鸣,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入睡了。我梦见一位道士,穿着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从临皋馆下经过,他向我拱手行礼,说:“这次赤壁之游很愉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啊!我知道了,昨天夜里一声长鸣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对我回头一笑,我也从梦中惊醒了。打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的影子。

《后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轼

后赤壁赋赏析

赏析1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前赋写的是秋景,反映的是清风明月、白露横江之夜的安谧寂静。后赋写的是冬景,刻画的是肃杀恐怖的场面。同为泛游赤壁之赋,但是季节不同,氛围不一,作者的心情也迥异,寄托的思想感情固然也不同。

本文是作者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距初游赤壁虽只相隔三个月,但景色不同,心情各异,深刻展现出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重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间的一问一答,带出凑鱼和酒一事,平添几分生趣。

接下来,纯粹写景,写出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写出赤壁夜游的意境,清幽而宁静。接着又描写出江岸的崎岖险峻,奇异惊险的景物,更加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当作者不畏艰难、勇于独自一人攀登到绝顶时,那一声“划然长啸”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结尾处用白鹤道士虚幻的梦境,表现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心情。同时也给全文笼上一层缥缈迷幻的气氛。

赏析2

苏轼《后赤壁赋》写于元丰四年十月十五日,距离前赋刚好三个月。《施注苏诗》卷二十《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注引苏轼为杨道士书一帖云:“十月十五日夜,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江南来,翅如车轮,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聊复记云。”辑入《苏轼文集》附《佚文汇编》。杨道士即杨世昌。

《后赤壁赋》的作意比较复杂,情节由实而虚,心情则由平静而趋于激动,最后化为孤鹤飞去,天地之间复归于寂灭空无。关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赤壁遗址、赋中“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以及文章诡秘气氛,其实还牵涉了深层的写作背景问题,可能都跟时局有关,作者不吐不快,但为了远祸,又不得不隐约其辞,所以感情十分复杂。

元丰四年(一○八一)八月,宋军五路伐夏。高遵裕纵兵深入,围灵州城(宁夏灵武巿),夏人绝黄河水灌宋营垒,又绝宋军运输线,饿死者众,于是高遵裕军溃,又值大雪,遂大败而回。翌年九月,徐禧筑永乐城(陕西米脂县西),以兵万人守之。夏起举国之兵来攻,永乐城被围,城中水源涸乏,士卒渴死大半;而援兵未至。其后永乐城被攻陷,徐禧以下蕃汉官兵役夫死难者二十余万,辎重损失尤重。

苏轼《赤壁赋》二篇写于两次战役前后。《前赤壁赋》赤壁之战乃是影射宋夏之战,曹操困于周郎也就是暗寓宋、辽、夏三分之势已成,一时难以逆转。《后赤壁赋》写于第二次伐夏战败之后,苏轼不禁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局委靡不振,奸臣误国,苏轼因而显得愈发激动,而摸黑登山呼啸一节,激情勃发,不可压抑,也就特别惊心动魄了。最后苏轼孤鹤飘飞,割弃尘缘,忘情于江湖,意境高逸。

《后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北宋·苏轼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