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翻译赏析-北宋·李格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6:40

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

书洛阳名园记后

北宋·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翻译赏析-北宋·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注释

挟:拥有。崤:崤山,在河南洛宁西北。黾:黾隘,古隘道名,在今河南信阳西南的平靖关。

秦:在今陕西一带。陇: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

赵、魏:都是战国时国名。

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蹴:用脚踢。

书洛阳名园记后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黾隘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建造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到了唐朝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部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翻译赏析-北宋·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赏析

李格非(一○四五?至一一○六?),字文叔,北宋济南历下(山东济南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初任冀州(河北冀州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山东东平县)教授。哲宗元佑六年(一○九一)任国子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李禧、董荣、廖正一同在馆职,合称“后四学士”。徽宗绍圣二年(一○九五)召为校书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等。崇宁元年(一一○二)罢职,名列元佑党人之中,携眷返归明水(山东章丘巿)原籍。六十一岁卒。女儿李清照乃著名词人。著《礼记说》、《洛阳名园记》等。

绍圣二年,李格非撰成《洛阳名园记》,著录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等著名的园林府第十九处,包括了富弼、司马光等人的豪宅。当时朝廷达官贵人到处营造园圃台榭以供享乐之用,蔚为盛况。在这篇后记中,李格非更强烈地感受到“天下治乱之候”,并借此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检讨施政的得失,不希望重蹈唐末的覆辙。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金兵席卷半个中国,洛阳再遭劫难,距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不过三十三年而已,难免令人感到有些讽刺。《宋史·李格非传》云:“尝着《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

本文是《洛阳名园记》的后记,意在总结经验,通过北宋洛阳的名园府第来预测天下的盛衰治乱。北宋的洛阳相对于京师开封来说,算是西京,很多达官贵人都在这里建设豪宅,偏于苟安逸乐,希望能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据为己有。但在这无穷欲壑之中,其实也侵占了很多弱小社群的生活资源,使社会变得贫富不均,很容易引发动乱,导致社会遭受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而富豪也只得仓皇撤离,最终洛阳变成废墟。北宋是在唐末五代洛阳残破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可是本文写成后不久,金兵南下,古都洛阳又受到战火的蹂躏。一盛一衰之间,好像总有某些力量在支配。

本文对历史的剖析相当精准,从园林小事中看出了治乱的大道理,眼光敏锐,议论精辟,同时更表现出忧世的情怀,深悟盛衰之理,甚至提出了预警。可是改变不了北宋覆亡的命运,随着金兵入侵,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就押着大量的金石书籍,跟广大的人民逃亡南奔了。

《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翻译赏析-北宋·李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