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译文-西汉·路温舒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5:55

尚德缓刑书原文

尚德缓刑书

西汉·路温舒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勠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皇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惟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译文-西汉·路温舒

尚德缓刑书注释

昭帝:西汉昭帝刘弗陵,武帝刘彻的少子。崩:皇帝死亡。

昌邑王:汉武帝孙刘贺。

宣帝:汉武帝曾孙刘询。

无知:公孙无知,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无道,他杀襄公自立,亦为国人所杀,齐桓公于是归国即位。

骊姬:春秋时晋献公的宠妃。她想让自己所生子继位,因此设法逼死太子申生,又赶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后来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掌握了政权。

文公:指晋文公重耳。伯(bà):通“霸”,称霸。

赵王:指高祖宠姬戚夫人所生子如意,高祖死后,被吕后毒死。

孝文:汉文帝刘恒,原为代王。汉惠帝死,太后吕雉专政,吕氏家族中许多人封王封侯,并图谋作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消灭诸吕势力后,另立刘恒为皇帝,庙号太宗。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及武王。

赤子:刚出生的孩子。

囹圄(línɡ yǔ):监狱。

即世:逝世。

大将军:霍光,武帝临终前任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幼主昭帝。

股:大腿。肱:胳膊。

亡:通“无”。

正即位:古代帝王刚即位,都要改变历法,也叫改正朔。正是一年的开始,朔是一月的开始。

遏:阻止。

盛服先生:衣冠齐整的儒者。

勠力:齐心协力。

属:接上。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死刑。

周内(nà):网罗罪名,陷害他人。内,通“纳”。

咎繇(ɡāo yáo):又作皋陶,相传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官。

亡:无。

媮(tōu):通“偷”,苟且,随便。一切:权宜之计。

乌鸢(yuān):乌鸦和老鹰。

山薮:深山野林。

瑾瑜:美玉。

诟:辱骂。

尚德缓刑书译文

汉昭帝死亡,昌邑王刘贺被废黜,宣帝刚刚即位。路温舒呈上奏章,说应该崇尚德治而减缓刑罚。他的奏章说: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和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幼儿,他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讲帝王即位之初就要改变历法,表示尊崇天下统一并谨慎地开始。陛下刚刚即位,与天意完全吻合,应一改前代的过失,重新整顿国家纲纪,清理烦琐的法律条文,解除百姓的疾苦,让灭亡的家族得到生存,断绝的祭祀得到延续,以顺应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不如犯不遵守成规旧法的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在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在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人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我听说乌鸦和老鹰的蛋没被毁坏,然后才能吸引凤凰飞来;犯了诽谤的罪不被处死,然后才有人进献良言。所以古人说:‘深山野林里藏着毒虫猛兽,江河湖泽容纳污垢,美玉隐藏瑕疵,国君应能忍受辱骂。’希望陛下能革除诽谤的罪名,以招纳切实的言论,让天下人都敢畅所欲言,广开劝谏之路,扫除亡秦的过失,尊崇周文王、武王的德政,精简法律条文,放宽刑罚,以求废止刑狱。这样的话,太平的风气就可以兴盛于世,人民永远生活在和平安乐之中,与苍天一样不会消灭,天下人将无比庆幸!”

皇上认为路温舒的意见很好。

《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译文-西汉·路温舒

《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译文-西汉·路温舒

【相关阅读】

更多汉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