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原文
前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前出师表注释
先帝:刘备。崩殂: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益州:今重庆、四川大部分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疲敝:困乏。
内:朝廷。
追:追念。
恢宏:振奋。
妄自菲薄:过分轻视自身价值。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宫:皇宫。府:丞相府。
陟(zhì):升迁。臧否(zānɡ pǐ):善恶,这里指褒扬和批评。
侍中:服侍于皇帝身边的官员。侍郎:宫廷近侍官。
简拔:选拔。遗(wèi):交付。
裨:增益。阙:缺点。漏:疏漏,过失。
督:指向宠任中部督,掌禁卫军。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长史:设于丞相、三公府中,行其辅佐之职。参军:丞相府或诸王府中的重要幕僚。
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这里有以死报国的意思。
南阳:郡名。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隆中。
闻:出名。达:显达。
卑鄙:低微而鄙陋。
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兵败。
寄:托付。
夙夜:朝夕,日夜。
泸:泸水,即金沙江。
不毛:草木荒芜之地。
庶:但愿,或许。
攘除:除掉,清除。奸凶:指曹操。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咨诹(zōu):询问,征求。
前出师表译文
译文1
臣亮说:先帝开创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奉守卫的大臣们在朝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的原因,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给陛下您。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勇气,不应该随便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皇宫中的侍臣和丞相府所属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朝廷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将他们选拔出来,留下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应当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很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过他,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都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误国表示哀叹、痛恨、惋惜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臣下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耕田为生,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生命,不想在诸侯中获得高官厚禄和显赫的名声。先帝不因臣下低贱和少见识,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顾茅庐,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因此臣下为之感动,就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战事失败,臣下在败亡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下处事谨慎,所以在临死时把辅佐陛下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日日夜夜担心叹息,唯恐所托无所成就,从而有损先帝明于鉴察的声名。所以臣下在炎热的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平定,兵员装备已充足,该带领三军,北进平定中原。也许可以竭尽绵力,扫除凶残的奸贼,光复汉家江山,使长安、洛阳仍旧成为大汉王朝的首都。这就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进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下,如果无所成就,就治臣下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公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作打算,探求高明的道理,了解并接受忠正的言论,牢牢不忘先帝的遗愿,臣下这就感恩不浅了。而今快要去远征,面对表文,不禁流下泪来,真不知自己说的是什么。
译文2
臣诸葛亮进言:先帝开创的大业还没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三分鼎立,蜀汉国力疲乏,这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啊!然而在朝廷内,辅佐陛下的大臣丝毫不敢怠慢,忠贞的将士舍生忘死,这都是在怀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想要借此报答啊。陛下实在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志士的勇气,不应该妄自菲薄,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宫中的侍臣和丞相府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赏罚,不应该区别对待。如果有做坏事犯法的,或尽忠做善事的,都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评定,加以奖惩或赏罚,以此昭示陛下公正清明的治理;而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得宫中、府中法令不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心智忠贞的人,所以先帝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我私下认为宫中不论大事小事,都可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去施行,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收到较好的成效。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公正,通晓军事,曾经被任用时先帝称赞他是个能人,所以众人推举他做中部督。我私下认为军营中不论大事小事,都可以去征询他的意见,必定能够使军队齐心协力,使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强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与臣谈论起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感叹、遗憾的。侍中郭攸之、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以死报国的大臣,但愿陛下能够亲近并信赖他们,这样汉朝的复兴就为期不远了。我本来是一介布衣,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求在乱世中能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得高官厚禄和显赫名声。先帝不因为臣下出生卑微、学识浅薄,不惜屈尊,三顾茅庐,想要征询臣下对天下大事的看法。我感激不已,就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战事失败,我在战败之际接受了挽救危局的重任,至今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言慎行,所以临终时把兴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我。
臣下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之事不能完成,从而有损先帝的英名。所以臣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力装备充足,应该到了统帅三军以恢复中原的时候了。我将尽全力铲除曹魏,复兴汉朝王室,打回古都。这也是臣报答先帝并效忠于陛下的职责啊!至于权衡得失、兴利除弊,向陛下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任交付给臣;如果不能成功,那就请治臣下失职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之罪。陛下也应该自作打算,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明察和采纳忠正的言论,牢记先帝的遗愿,这样臣就感激不尽了!而今我即将远征,对着这篇表不禁流泪,激动地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前出师表赏析
赏析1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作这篇文章时,蜀汉已由刘备去世时的动荡转为安定,国力大大增强,于是他准备北伐中原,实现刘备的遗愿。在北伐之前,他上书刘禅,在书中陈述蜀汉当前正处于形势危险之际,再反复劝勉刘禅用心国事,开张圣听。还特别强调顾全大局,不偏私左右亲信,表达自己以审慎勤恳、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志向和劝诫后主采纳忠言、亲贤远佞的愿望。
全表围绕君子、小人展开论述,“亲贤臣、远小人”是全篇的宗旨。文中有两部分的进谏:一是劝勉蜀后主刘禅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刑赏分明,亲贤远佞,任用贤良,励志振奋,使他致力于北伐大业,以免除后顾之忧;二是追述刘备知遇之恩,自陈兴复汉室之志,表达北伐中原的坚定决心。刻画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公开贤明的性格。
本文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先交代国事,再追忆身世。交代国事时,诸葛亮可谓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人扣上以下犯上的罪名,但又知无不言,尽显身为人臣的忠贞。诸葛亮的谆谆教诲,让读者感叹不已,只是不知后主刘禅能否明了诸葛亮的一番苦心。追忆身世是诸葛亮打的一张亲情牌。众所周知,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刘备病逝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他对刘禅可谓尽忠竭虑,对国事可谓呕心沥血,他在此表中多次提及先帝,也是希望后主念在父子情分上,对国事多加谋划。
文章语言文字质朴,感情真挚动人。行文时叙中有议,议中有情。叙事周密,层次清楚,是章表中的突出代表作。
赏析2
诸葛亮(一八一至二三四),字孔明,后汉琅琊郡阳都县(山东沂南县)人。汉末隐居邓县隆中(湖北襄樊巿西),时人称之为“卧龙”。建安十二年(二○七),刘备(一六一至二二三)三顾草庐,请他出谋献策,光复汉室。翌年赤壁之战,跟孙权(一八二至二五二)合谋击败曹操(一五五至二二○),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章武元年(二二一)为蜀汉丞相。刘备死,遗命辅佐后主(刘禅,二○七至二七一)。建兴元年(二二三)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八月在伐魏途中病卒于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县南)军中。著《诸葛亮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诸葛亮《前出师表》载《三国志》本传,写于建兴五年,本无篇名,《文选》题作《出师表》。翌年还有《后出师表》,亦见于《古文观止》,但真伪参半。
赏析与点评诸葛亮亲自领兵北伐,可是又放心不下留在成都的后主刘禅。当时刘禅才二十一岁,一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限于君臣的名分,要调教并不容易,因此写下了《前出师表》,目的就是希望刘禅能够按照他的人事布局安排,稳住形势,不要胡作妄为。所以整篇文章都是苦口婆心的谆谆告诫。刘禅看了,未知会有多大的感动。但千古以来,很多读者都被诸葛亮的忠心和诚意打动了,特别是结尾三句,“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令人动容。
本文直抒胸臆,文字浅白,深挚诚恳,句句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就像当面说话一样,表现出忠心负责的形象,最后感怀国事,还是哭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