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赏析-国语·周语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5:10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赏析-国语·周语上

召公谏厉王止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成性,国内的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已经忍受不了您的暴政啦!”厉王恼羞成怒,于是找来一个卫国巫师,叫他去监视那些口出怨言的人。只要被巫师报告的人,厉王便将他们杀掉。自此,国内的百姓不敢再说话,在路上相遇时也只能互递眼神。厉王为此感到高兴,便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百姓对我的指责了,他们都不敢口出怨言了。”

召公说:“这是封堵了他们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塞洪水还危险。河水被堵塞,就会一溃千里,受伤害的人一定更多,封堵百姓的嘴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道的人,应该懂得疏导洪水,使它畅通无阻;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国家大事,要让公卿大夫直到底层的士人都敢于献诗讽谏,盲艺人敢于献乐曲,史官敢于献史籍,少师敢于献箴言,瞍者敢于朗诵,朦者敢于吟唱,各色工匠勇于进谏,百姓的意见都够传达给天子,近臣能够悉心规劝,宗室能够以正纠偏,乐官能够教诲不倦,朝中老臣能够进行劝诫,最后天子斟酌裁决,只有这样,政事才能得以施行,且不违背情理。”

“百姓有嘴,犹如大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都从这里生产出来;又犹如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都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的议论,就是国家治理成败的反映,国家政事的善恶成败也才能够从这里反映出来。实施百姓赞成的,防备百姓反对的,这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物的好办法。百姓心里想什么,就用嘴巴说,这是他们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么能封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封堵他们的嘴,那这个国家还能够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自此以后,国内的百姓都不敢乱说话。三年以后,厉王就被放逐到了彘地。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赏析-国语·周语上

召公谏厉王止谤赏析

赏析1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百姓纷纷指责他。他反而以刑杀的高压手段加以制止,这无疑是火上浇油。召公清醒地看到了潜在的危险,便规劝周厉王不要壅民之口,而应“宣之使言”,但周厉王不听,最终被国人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下来,流放到了外地。

本文将谏言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得清晰详尽,叙述了周厉王作为一国之君被流放外地的前因后果。

周厉王暴虐成性,面对百姓的口出怨言,他不但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以刑杀来压制百姓对他的指责。他用暴力解决表面的问题,不但没有认识到后面隐藏的危险,反而自鸣得意。召公为此很是担忧,便去劝谏厉王,并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卓越见解,提醒厉王应该允许百姓畅所欲言,才能够做到“以事行而不悖”,但周厉王执迷不悟,不听劝阻,最后自食其果,落得被流放彘地的下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再一次得到印证。所以要维持一个国家的统治,就要赢得百姓的支持与信任,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世代传承,延续下去。

赏析2

《国语》二十一卷,相传亦为春秋时代左丘明作,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惟此说尚有争议。《国语》著录了西周末年乃至春秋时期(公元前九六七至前四五三)诸国贵族的史事和辞令,其中以晋语九卷为最多,周语、鲁语、楚语次之,齐语、郑语、吴语、越语又次之,也是最早的国别史,史料丰富,详细而又生动。《国语》与《左传》所记的史实互有同异,惟亦异多同少,二者不可能源出一书。而编辑手法各异,自非同一人所作。《国语》成书约在战国时代,三国时吴韦昭(二○四至二七三)注。

厉王是一位暴君,施行恐怖统治,还派卫巫监控言论,不让人民发声。以致“道路以目”,就是大家在路上相遇,只能打眼色相互示意,结果积累了不少的怨气。《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召公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旨在规劝厉王要通过不同渠道,聆听民间的声音,斟酌损益,改善施政。同时又指出令人民宣泄言论才是正道,就像河水堵塞了,一旦崩溃爆发,也就挡不住了。召公的谏言情理兼赅,深具卓识,可是昏君就是听不进去,结果自取灭亡。

《召公谏厉王止谤》一文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其实这篇文章的亮点并非周厉王,他只是一个起陪衬作用的小角色而已;亮点是召公提出的怎样促进监察君权的主张,就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民意,了解民情,下情上达,“事行而不悖”,而天子的施政才能有效。此外,召公又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民意就像滔滔的洪水,根本是压不住的。其实往好处想,尊重民意的话,也就是善用民众的智慧,“行善而备败”,可以提升社会效益,共享繁荣。这已经是三千年前的老话题了,到今天还很适用。本文有很多名言警句,例如“民不堪命”,“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等,都是很精炼的句子,言浅意深,形神丰满,三千年前的民间智慧,一看就让人明白,腾播众口,到现在还很管用。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赏析-国语·周语上

更多周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