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不死君难》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5:05

晏子不死君难原文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晏子不死君难》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注释

崔武子:崔杼,齐国大臣。棠姜:齐国棠公之妻。

取:通“娶”,娶妻。

庄公:齐庄公。通:私通。

弑: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晏子:晏婴,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其人:指晏子的随从、家臣。死:为国君殉难。

亡:与上文“行”同义,指逃亡国外。

君民:作为民众君主的人。

陵:凌驾于……之上。

社稷是主:即“主社稷”,主持国家政务。

口实:俸禄。

私昵:个人宠爱的人。

人有君而弑之:庄公是在崔杼的帮助下登上王位的,崔杼得到庄公的宠用,所以说“人有君”。人,指崔杼。

兴:起来。

三踊:跳了三下。踊,跳跃。

望:仰望,拥戴。

晏子不死君难译文

崔武子看见棠家遗孀觉得她很美,于是就娶了她。齐庄公和她私通,崔武子便杀了齐庄公。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他的手下人说:“准备为国君而死吗?”晏子说:“国君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死啊?”手下人说:“准备逃亡吗?”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手下人说:“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是掌管国家。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是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私人宠爱的人,谁去担这份责啊?而且人家受君主宠爱反而杀死了他,我哪里能为他死?哪里能为他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去,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接着站起来跳了三下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仰望的人,放了他,能够得民心。”

《晏子不死君难》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赏析

“君难”指齐庄公因为与崔杼之妻私通而被杀之事。本文记叙了晏子对待此事的态度: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种态度被史家认为是符合礼仪的,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文章开篇就从“死”、“亡”、“归”三方面借随从的提问提出问题,晏子的回答中有反问,采用排除法,认定自己不是齐庄公的私人,议定君死过程中自己没有过错,认定自己不能从死、从亡,不过也不能苟且、回避是非,显示了晏子的沉稳和对世事的洞察。

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题鲜明,更将一位有头脑、有经验的政治家形象展现了出来。晏子的立足点在社稷,认为国君和臣子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对国家负责,这个观点带有很大的进步性,受到后世广泛传诵。

本文的说理也很有特点,全文最闪光、最启发人的也就是晏子论君臣大义的一段,写得很有创意。

《晏子不死君难》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更多周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