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佐不辱命原文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
《左传》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惟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惟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齐国佐不辱命注释
从:跟随,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丘舆:齐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马陉:齐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齐侯:齐顷公。宾媚人:即国佐,齐上大夫。纪甗:是纪国的祭器。纪,古国名,位于今山东寿光南,被齐灭亡。甗(yǎn),一种礼器。磬:古代玉制的打击乐器,也是一种礼器。
萧同叔子:齐顷公的母亲。萧,国名。同叔,萧国国君的字,是齐顷公外祖父。子,女儿。
封内:国境内。尽东其亩:田地垄亩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变为东西向。因为齐、晋东西相邻,这样一改,以后晋国的兵车过入齐境便于通行。古代田亩制,一亩宽一步,长百步,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不同。
匹敌:对等,相等。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穷尽。锡,赐予。类,同类人。
疆理:指对田地的规划。疆,划分边界。理,分出地理。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南东其亩,指让有的田垄东西向,有的田垄南北向。
阙:缺点,过失。
四王:指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王(wànɡ):以德治天下。
济:满足的意思。同欲:共同的欲望。
伯(bà):通“霸”。五霸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三代时期的五霸,即夏霸昆吾,商霸大彭、豕韦,周霸齐桓、晋文;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的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出自《诗经·商颂·长发》。优优,宽缓的样子。遒,积聚。
腆:丰厚。
挠败:打败。
徼(yāo):招致,求取。
余烬:指残余的军队。
背城借一:背靠着城,再打一仗。意即在城下决一死战。
齐国佐不辱命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甗、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说:“如果他们不答应讲和,就随他们怎么办吧!”
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不答应,说:“必须让萧同叔子做人质,而且要使齐国境内的田垄全部变成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也就是晋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那又怎么对待周天子的命令呢?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这恐怕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背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禹、汤、文王、武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答应,我们国君命令使臣我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祉,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绝对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如果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汇集残余军队,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
齐国佐不辱命赏析
赏析1
本文讲述齐、晋鞌之战后,战败的齐国向晋国求和,宾媚人求和之时紧扣晋人的无理要求,抓住其把柄,进行了犀利的反击,扭转了逆势。晋国在理屈词穷的被动局面下,最后答应讲和。显示了宾媚人善于把握局势、机智善辩和高超的外交才能。
齐、晋两国交战,齐国惨败,齐侯便派使臣带厚礼前去讲和,但晋国恃强凌弱,提出两点要求:以齐君的母亲作为人质,同时还要求齐国变更田地的走向。
面对晋国的盛气凌人和无理要求,使臣毫不退让,抓住了对方的薄弱环节,也提出两条:一条以“孝德”为武器,指出晋国与秦国的地位相同,齐君之母也是晋君之母,这种做法就是违背了先王以孝治天下的命令,是为不孝;另一条以《诗经》中的名句,“四王和五伯以德行治理天下”,这样的要求违背了先王的命令,是为不义。最后,使臣又向晋国示弱,说如果晋国不同意求和,齐军只有拼死一战,但不论结果如何,齐国都会尊重晋国的要求,如此又给足了晋王面子。
使臣的辩辞虽然委婉,但有理有据,最终使晋国不得不答应讲和。
赏析2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夏六月,晋国与鲁、卫联军同齐国爆发了历下(山东济南巿历城区)之战,齐军败绩,晋军攻至马陉。齐顷公派国佐宾媚人出使谈和,但晋将郄克提出了两个苛刻条件,就是以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为人质,并要齐国垄亩全部改为东西走向。宾媚人从容不迫地逐条加以驳斥,前者以不孝令于诸侯,即是失德的行为;后者只求戎车之利,而忽略了田地的特性,用非其所,更是不义的行为,因此严加拒绝。此外,他更指出齐国备战的决心,如果谈判不成,则背城借一,不惜再战。宾媚人词锋犀利,扭转弱势,不辱使命。同年七月,齐晋在爰娄(山东临淄区西)签订了合约,而鲁、卫二国也取回了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