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生民》原文赏析-诗经《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4:26

大雅·生民原文

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诗经

《大雅·生民》原文赏析-诗经《雅》

大雅·生民赏析

这一首《生民》也是周民族的史诗,讲的是后稷的故事,从他的身世讲起,到如何长大成人,以及后来所作的种种贡献。诗的题目叫“生民”,生作动词;民者,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生娃娃。

全诗很长,可分为八章来讲。

1.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故事从后稷的母亲说起。厥在这里仍是代词“其”。“厥初”就是“那个最早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现在讲故事的习惯开头“很久以前”;生民就是生娃娃。谁生下的娃娃?是姜嫄(嫄读音yuán),就是一个姓姜名嫄的女子。“时”是借字,通“是”。这个姜嫄可能是久婚无子,就去焚香敬神:“克禋克祀。”克者,能也;“禋”读yīn,就是烟;祀者,祭也。远古时代的人,认为上帝和一切神都是住在上面的。他们对上帝和神的礼拜,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烧香,而是拿植物的香料点燃,让香味往上飘去,这样上帝和神灵就知道我们是在敬他了。“克祀”就是能够去礼拜,去跪拜。她什么时候去拜的呢?诗里面没有讲,但是这个时间又很重要,它牵涉到后面故事情节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分析一下。按那个时候的风俗,是每一年的春分去拜送子娘娘。春分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一切生命都要开始孕育,所以远古时代的妇女求孕,就是在春分时节。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克禋克祀”是在拜送子娘娘,是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诗句是“以弗无子”。弗者,不也,两个否定就是肯定,“以弗无子”就是“不要无子”,就是希望怀孕。黄河流域那一带气候恶劣,物产也不丰富,食物供应问题很大,地理环境和我们成都不能比,所以很多妇女结婚以后不容易受孕,受孕以后流产的也很多,纵然不流产,生了娃娃也很不容易养活。在远古时代,更是如此,所以很多已婚妇女都要去拜送子娘娘。

她这一拜,结果非常灵验,在她拜神后往回走的路上,就发生了一件非常之奇怪的事:姜嫄在路上看到一个很大的脚印,大概出于好奇,就去踩了一下,没想到这一踩,她竟然有了一种快感,这就是“履帝武敏歆”。履者,用脚去踩也;帝者,上帝也;武可以泛指脚步,这里就代表一个脚印;敏是一个借字,代“拇”,就是大脚趾拇;歆者,欣也,这里可以理解为那种快感。姜嫄回到家中,就有了受孕的感觉,于是和丈夫分房,开始保胎养胎,直到生下后稷。这就是第一章最后的内容:“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里的两个“攸”都是虚词,“于是”之意;介者,隔开也;止者,停止也,就是和丈夫保持界限,不同房了。两个“载”也是虚词。震者,胎动也,这是有孕的表现;夙也是借字,通肃,就是严肃的意思。因为妇女有了身孕以后,不能够随便笑闹,跑跑跳跳,所以行事是端庄严肃的样子,直到生下后稷,开始养育。最后一句的“时”还是作“是”,“时维后稷”就是“就是后稷”的意思。

2.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从第二章开始,这首诗接连讲了很多后稷小时候的灵异故事。很多章的开头,都用了一个“诞”字,它不是作“诞生”讲,还是一个借字,通“延”,延长、继续之意,在这里就是“接着说”。因为这首诗是讲故事的口吻,中间用了很多“诞”,相当于我们现在讲故事常用的“后来”。

第二章是说后稷足月顺产,姜嫄生他的时候,像母羊生羊羔一样的顺利,没有任何伤害和痛苦。但她总觉得此事反常,担心上帝不会让他们母子安宁。弥者,满也;“厥”指代那个婴儿,“弥厥月”就是怀满了十个月。姜嫄是春分那一天踩到上帝的脚印而受孕,满了月就该是腊月间了。这里的“先生”不是后来的人称代词,而是指第一次生育。先者,首也;生者,生育也。本来,头胎生孩子可能有各种困难,但是姜嫄生这个第一胎,却“如达”。这是什么意思?汉代以来,很多解《诗经》的人都以为这是说生下来的是个小羊子,因为“达”在这里又是个借字,“达”的正体字是“達”,去掉走之旁,那个作声符的幸字也念dá,就是出生的小羊子,小羊叫羔羊,也叫羔;比羔更小,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它就叫幸。古代的读书人不知道畜牧学知识:母羊生小羊时,衣胞把小羊裹得很紧,整体一滑就出来了;而人分娩时,胎儿是先把衣胞震破才生下来的。所以“先生如达”就是说姜嫄生后稷这个头胎,居然像母羊生小羊一样,一滑就出来了,没有什么困难。这说明这个孩子异于常人。后面的“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就是对此的具体解释。“坼”读音chè,裂口之意;“副”的古音读pì,意思就是解剖的剖;菑字本音是读zī,在这里要读成zāi,通“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就是没有造成母亲产道口的撕裂,也没用切剖之类的助产手段,整个分娩过程对母亲无灾无害,总之是异常顺利。我觉得《诗经》的这个描写是一个提醒:中国古人很可能会用开刀的方式助产,解决难产问题。迄今为止,我们的史料里还没有这方面的正式记载,这句诗给了我们一个例证。赫者,显赫也,显现也;厥指“这件事”;灵者,灵异也;“以赫厥灵,上帝不宁”就是说后稷出生这个事情显得怪异,上帝也不会保佑母子安宁。想到这一点,姜嫄心绪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康者,空也,没有事就叫康,她“不康”就是有心事。什么心事?怎么仅仅凭着我去给神灵烧了香,就生下孩子,世间怎么会有如此道理?

3.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吁,厥声载路。

姜嫄心中不安,就想把这个孩子扔掉。第三章就写了三次弃婴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第一次把后稷丢在一条小巷子里,他被牛羊保护起来了:“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寘”读音zhì,通“置”,安放之意;“之”是代词,指那个胎儿;隘者,窄也。“腓”字的本义是人的小腿肚子,因为它长在后面,正面不易看见,可以引申为隐藏。那么“字”又是什么意思?原来,它的本义不是“文字”,而是生养后代。请看“字”的金文:。上面一个屋顶,下面一个孩子,就是“家中生子”的会意。所以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还没嫁人,就叫“待字闺中”。用到这里,就是牛羊给这个婴儿喂奶。牛羊不仅把这个被抛弃的婴儿保护起来,还拿羊奶、牛奶去喂他。这样一来,姜嫄只好又把娃娃捡回来,再丢别处。

第二次,后稷被丢到田野上的树林子里,砍树的人又给她送回来了:“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山上的树林叫山林,平原上的树林叫平林。第二次姜嫄是把后稷放到平林里去,当然就是村外,比上一次要远得多了,结果又“会伐平林”。会者,碰到也;伐者,砍树也。砍树的人看到这个娃娃,一问就知道是姜家女子的娃儿,所以第二次也没有丢脱。

第三次,姜嫄想到这个孩子肯定是个祸害,干脆就把他冻死算了,就把后稷丢在寒冰之上,没想到又有不知哪里飞来的大鸟,张开翅膀替他保暖:“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覆者,覆盖也,“翼之”就是展开翅膀保护后稷这个婴儿。那只鸟当然不可能一直在那里覆翼,等它飞走,后稷哇哇哇地哭起来了,而且哭声很大,惊动了路人:“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这里的两个“实”作“是不是”的意思讲;“覃”读音tán,拖长声音之意,这里指这个后稷的哭声很长;吁者,呼也,大声之谓也。哭声又大又长的,当然会引起过路行人的注意,我们可以想象:那么多走路的人听到了,都要停下来,围着冰上的婴儿看,总有一个人发了善心,觉得这个孩子好可怜,就把他抱回去了。这些情节诗中没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想象,有这么一回事情。

正因为这个孩子是被别人丢弃的,所以人家就管他叫弃,就是弃婴,所以历史上记载,后稷小时候就名叫“弃”。

4.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谁把这个娃娃捡走了呢?是另外一个部落的人,叫有邰氏,就是邰姓族群。这个姓至今北方都还有,是个非常古老的姓。这样后稷就来到了新的环境。而这个孩子这个时候就已经会爬了,很快又能够站立了,还站得很端正,更惊人的是他不要大人来给他喂饭,自己走到厨房去吃。匍匐者,匍爬也;克者,能够也;岐就是企,也就是立起来;嶷者,高耸也,可以通“屹立”的“屹”,这里指直挺挺地站得很端正。“就”在这里做动词,由此到彼谓之就。“以就口食”就是能够自己去找饭吃。然后再长大一点,到了少年时代,后稷表现出农艺方面的天才了,他种什么,什么就长得很好,这就是本章后五句的内容。荏菽是华北特产的大豆,一种很大的黄豆,我们四川没有。“蓺”读音yì,就是后来的“艺”字,但它的本义绝不是文艺、演艺的意思,而是种植草木。蓺字的甲骨文就是一个人正在栽一棵植物的苗。这个字义今天只保留在一个方面,就是“农艺”。在这首诗里,蓺字是作动词,就是栽种。这几句是说后稷还在少年时代就会种大豆,而且他种的大豆长得特别好:“荏菽旆旆”,就是说他种的大豆长势蓬勃。旆读音pèi,也是借字,通“沛”。他种的禾也是“禾役穟穟”,就是小米的穗子特别饱满,沉甸甸地下垂。“役”也是借字,代“穗”;“穟”就是遂,就是顺从的意思,比喻禾穗的穗子低垂。他还栽麻栽麦,也都是长得非常好:“麻麦幪幪”。“幪”读音méng,茂盛、粗壮之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西长得很“莽”。麻在古代属于五谷,分为油麻和芝麻,都是可以吃的。后稷还种了瓜,也是“瓜瓞唪唪”。瓜之大者曰瓜,小的叫瓞;唪唪读音péng péng,就是现代口语里“棒”的意思。这里接连举了很多种庄稼,反正是说后稷种的一切都长得很好,说明他从小就表现出在种植、农业方面的天赋,是个天才。

5.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第五章一开始,是说后稷展露了种庄稼的天赋,就被任命为管农业的官员,而且后稷在这个职务上干得很好,很有一套办法:“诞后稷之穑”这个“之”是指上任,“穑”的本义是稼穑,就是种庄稼,但我认为这里是指“穑官”,是尧舜之世设置的专管农业的官员。“有相之道”是说后稷在这个任职上表现得很好,功绩很多,很好地协助了尧帝。相读阴平声,襄助之意。后面就开始具体列举后稷的这些功劳。

第一,“茀厥丰草”,就是沤肥,把那些野草用牲畜粪便沤起来,沤烂后拿来做肥料。这是后稷推广的农业技术,是他作为农业大臣做的第一件大事情。

第二,“种之黄茂”,就是栽种黄颜色的农作物,比如小米、黍、稷等等,都是黄颜色的。茂者,茂盛也,长势喜人也。这是后稷推广的多种农作物,都很高产。这也是他的德政。

第三,“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对这两句诗,历来有很多讲法,但都很牵强,而据我的推测,这是在说另一种农业技术,就是浸种。方者,放也;苞者,开裂也;种者,下种也;褎者,发芽也。这就是说,要把种子浸到外壳都裂开了,然后再播种,这样有益于种子的生长。褎、袖是一对古今字,用在这里也和“袖”是一个意思,比喻发芽。为什么这么说?你们看:衣服的袖子是两边分开的,种的庄稼也是,先是发了一个芽,长了一根杆杆,接着就是两片叶子分开,和衣袖的分开一样,这个字用得是很传神的。这几个“实”字没有什么意义,可以去掉。

第五章的最后四句,是说后稷的这些农技推广很成功,庄稼在拔节、抽穗、灌浆等各个阶段都长势喜人,而且还不容易倒伏,最后颗粒饱满,赢得丰收,就在有邰氏族瑞安下了家:“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发者,生发也,生长也,北方人叫拔节,植物学上就叫发茎;秀者,抽穗也,以“秀”为美,是后来的引申义,是因为植物和庄稼抽出穗子后,苗稼都很好看。坚者,强也,抗倒伏也,不怕被风吹倒也。最后还要“好”,就是说庄稼普遍是这种长势,不是只有一部分庄稼才如此。颖是庄稼穗子上的尖毫,它的长短是由庄稼籽实的好坏决定的;栗者,坚实也,这里是指庄稼长得饱满。最后一句“即有邰家室”,就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了:把这个弃儿捡走的是有邰氏族,不是原来姜家的氏族。现在后稷结婚,找的女子是有邰氏族的,就叫“即有邰家室”。这个“即”是远古婚姻的遗迹,就是“就”,按照当时的习俗,后稷算是招郎上门。

6.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故事还没有完,第六章还继续叙述后稷的功劳。降者,从天而降也;嘉种就是良好的谷类品种。它怎么会从天上降下来呢?这个可以有科学解释:陕西甘肃一带,经常有中亚、西亚一带的龙卷风,把成熟的庄稼卷到几千里之外才落下来,落下来之后它还要生长。后稷是管农业的,他一定会去查看那些外来的粮食品种,从中发现良种,拿来培育、推广。就是这么回事。这些“嘉种”有“秬”,有“秠”,还有“穈”和“芑”,它们都是粟黍类作物,区别只在于秬类似黑高粱,是酿酒的好原料;秠也是黑黍类作物,但主要是当粮食;穈也是粮食作物,但它的苗是红的;芑也是粟、黍一类的农作物。因为这些作物都是后稷推广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粟黍类庄稼都叫“稷”。

第六章的后面四句是写的一片丰收景象:“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恒之”者,普遍、持续也;是者,于是也;获是收获;“亩”作动词,计算单位产量之意;任者,挑粮食也;负者,背粮食也。这个任字的解释需要讲一下:任是由“壬”字而来的,篆文的壬是一个象形字:壬。一挑担子,中间有一根打杵棍,是挑担者用来换肩歇脚的。所以,“壬”就是挑重担,这是陈独秀先生的发现。《说文解字》是用阴阳方位来解释这个字,显得很牵强。

第六章的最后一句,是说用粮食祭祀祖先的礼仪,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归肇祀。”这个“归”不是回家之意,而是反馈的意思,就是要把丰收的庄稼向祖宗神灵回馈,以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丰收不忘老祖先。肇者,初始也,引发也;祀者,祭也。后稷肇始的这个祭祀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那些皇帝每年都还要祭天,我们至今在北京还能看到的天坛,就是用来举行祭天仪式的。

7.诞我祀如何?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第七章的第一句是设问:“诞我祀如何?”这个“我”是复数,就是我们。下面就用一幅幅很生动的画面来作回答。首先是对粮食的粗加工:“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舂是用杵臼给谷物脱壳,这个臼就是我们说的碓窝;揄读音yóu,同“舀”,就是把脱了壳的粮食从碓窝里舀出来;簸是用簸箕把混在一起的谷物和脱开的壳扬起来,让风把壳吹走,留下谷物的籽实;蹂是打起光脚板去踩这些留下的粮食,使之有光泽。接下来是淘洗、蒸煮:“释之叟叟,烝之浮浮。”释者,淅米也,就是淘米,叟叟是淘洗粮食的声音;烝者,蒸也;“浮浮”通“噗噗”,是开水在容器下面翻滚之声。这几句诗,又有动作又有声音,还可以想见水泡翻滚、蒸汽腾腾的场面,写得好闹热哦!

因为祭祀活动场面大、参与的人也多,所以后面要“载谋载惟”,就是很好的计划安排。谋者,谋划也;惟者,思维也,思想准备也。古人是很质朴的,祭祀活动非常虔诚,事前要静心细想上帝怎样厚爱我们、祖宗如何操劳辛勤。有这样一番心思,拜祭时才会真诚。

后面的三句又是具体描写:“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萧就是蒿,其中有一种香蒿,香味很浓,把它揉烂后用羊油浸泡,再制作成型,点燃后让香味随烟上飘,直达天庭,使上帝和祖先知道我们在请他们吃饭了。羝就是公羊;軷是当时一种很残酷的杀羊方式,近似于用车裂的方法剐剥羊皮;燔和烈是两种烹饪方法,前者是用铁叉子架起来烧,后者是用铁钎子串烤。从最后一章我们就能看到,这些都是后稷为祭祀活动定下来的规矩。经过这些程序,上帝和祖先之灵就收到了我们的答谢,就会保佑我们以后的年景都很兴旺,这就是“以兴嗣岁”。兴者,兴盛也、兴旺也;嗣者,接续也;岁者,年岁也。

8.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最后第八章,语气有所变化,从讲故事的角色转到了当事人,意味着过去的故事已经说完,现在直接说我们自己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个表示“接着说”的“诞”字消失了,而是从“卬”开头。卬者,俺也,就是第一人称“我”。根据传说,周成王是后稷的第十六代孙,到了这一代人,就用“豆”和“登”来盛祭品了,所以是“卬盛于豆,于豆于登”。两者都是高脚容器,小的叫豆,更大更高的就叫登。下面两句是说香味升腾,上帝闻到了,非常喜欢,还问这是什么气味、怎么这么特别啊?歆者,喜爱也,这是说上帝享受祭祀之香味,很是愉快、舒服;胡者,何故也,为什么也;这个“臭”读音xiù,就是气味。很多人不搞清楚,说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就是食物都坏了,不对,酒怎么会变臭呢?所以应该读作“酒肉xiù”才对:豪门大户的酒肉香味和“路有冻死骨”,更有强烈的现场对比效果。亶者,独特也;这个“时”就是“甚”,就是“很”,上帝说:这是什么气味,香得很啊!结尾的三句是说从后稷开始就这样祭祀,幸好我们一代代后人都很认真对待,在祭祀方面至今都没犯错误。庶者,庶几也,大抵、基本上之意。

这首诗,可以看作周民族的创世纪故事。它和前一首《緜》一样,宣扬的是创造、生产和兴作,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贡献的英雄,不是渲染打打杀杀,更不是要去消灭人家。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英雄,中国特色的史诗。这些古老的观念对我们影响深远,中华民族后来的以农立国,对外没有侵略性,和这样的故事有很深的渊源。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