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沔水原文
小雅·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诗经
小雅·沔水赏析
“宣王中兴”非常短暂,西周社会很快又出现了动荡不安的苗头,但很多人浑然不觉。这首《沔水》的作者,显然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预感大乱将至,就向人们发出警告:
1.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2.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3.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沔水是一条河的名字,所以它的字形都是“从水,丏声”。大家要注意,这个字不是乞丐的丐。这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不见”。
请看这个丏字的古文字形:。一个人钻到箱子里面,头进去了,脚还在外面,这就是“不见”。它的发音也是“不见”二字的拼音(“不”的古音与“莫”古音声母近),读快了就是miǎn。这个文字学渊源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古人把小麦磨的粉叫“面粉”,因为面粉颗粒很细,我们看不清楚面粉颗粒的形状,所以就叫它“面”,正体字的“面”就是“从麦,丏声”。实行简化字以后,面条和脸面成了同一个字,毫无道理,造成很多混乱。这个虽然是题外话,但我们应该要晓得,如果我们不纠正,后人考证时会觉得很奇怪: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不知怎么回事,居然要吃人的脸,岂不怪哉!但“沔”在这首诗里不是说沔水那条河,而是一个借字,表示“满”。“沔水”就是满满的一河水。这是什么意思呢?发了大水,即将泛滥成灾了!诗人是用河水泛滥来比喻社会出现了大乱的迹象。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慢慢来读。
这首诗一开始就发出警报,说洪水泛滥了:“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那些满当当的河水,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奔流。“朝宗”,是个比喻,原意是诸侯拜见周天子的仪式,这个仪式在春季举行的叫“朝”,夏季举行的叫“宗”。而诸侯朝拜周天子,是从四面八方朝一个方向走。诗人在比喻什么?社会一派乱象,在向着灾难发展。后面的“鴥彼飞隼,载飞载止”,是说那些捕食小鸟的猛禽在天上横行,想飞就飞,想停就停,随心所欲。鴥读音yù,鸟飞之快也;飞隼者,飞翔的猛禽也。隼虽然有多种,但都要捕食小鸟,就像社会上那些欺负弱势群体、残民以逞的恶人,个个都像要飞起吃人一样。他们在任意横行,为所欲为,这还不是乱象吗?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就感叹说: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包括我那些兄弟朋友,都不愿正视乱象,不去思考怎么防范、怎么应对,难道你们不替自己的父母担心吗?这就是:“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嗟者,叹息也;念者,思考也;邦人者,同一邦家之人也;乱者,动乱也,社会动荡也。诗人对此非常痛心,觉得很多人都是昏虫,不知大乱之将至,也不替老父老母担心。这是第一章。
这里要请大家注意音韵,“海”的古音韵母近ǐ,这个读音维持了很多年,一直到曹操写的《观沧海》里都能找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淡淡,山岛耸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字如果读hǎi,就不押韵了。这里的“止”“友”“母”都是押韵的。
第二章,诗人对那些恶人的跋扈和妄为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怎么办。前面四句,还是用洪水猛禽的行状来做比喻:“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汤汤要读shāng shāng,形容洪水泛滥;扬者,飞升也,指恶人们趾高气扬。后面四句,则是再次强调那些恶人已经随心所欲,不讲任何规矩了,而诗人的担忧压在心头好难受,除又除不去,忘又忘不掉,所以他说:“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彼者,那些“飞隼”也,社会之恶人也;迹者,轨迹也。不迹就是行为不轨,做事随心所欲,不讲规矩。行要读háng,“不行”就是不走正路、不讲规矩;弭者,消除也。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们越来越不听号令,互相混战,屠杀百姓。这些行为,就是不守规矩,就是“不迹”。
第三章只有六句,说恶人得势,谣言四起,弄得好人非常紧张:“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率者任性也,彼者那个也,指后面那个“中陵”。陵者,大山也,中陵就是陵中,又是古代语言习惯的倒装句,“率彼中陵”就是说飞隼们在山陵之中任性胡来,指为非作歹的恶人都能大富大贵,逍遥法外。这种情况下,世道当然要乱,假话和攻击好人的话就到处流行,也没人去制止、惩处,有关部门全都不作为,听之任之,弄得我的那些朋友们非常紧张、不得安生。这就是最后四句诗的意思。讹言者,假话也;宁莫者,居然也;这个敬要读平声,不是尊敬的意思,而通“儆”,警觉、紧张之意;谗言者,诽谤挑拨之言也;兴者,到处冒出来也。
整个这首诗,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向动荡不安的社会发出预警信号。可能他有诗人的敏感,能从各种征兆上看出深层次的问题,而其他人没有他这种敏锐,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要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来作出提醒,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