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葛生》原文赏析-诗经《风》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3:56

唐风·葛生原文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诗经

《唐风·葛生》原文赏析-诗经《风》

唐风·葛生赏析

《绸缪》说的是喜事,这一首《葛生》是在说伤心事。

“葛”是一种藤。我们知道,棉花是五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目前我们发现的中原地区最早的棉织品,是南宋古墓中的一条棉线毯。在《诗经》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棉花,有钱的人是穿丝绸,一般的穷人穿不起,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麻布,像我们现在用来做米口袋的那种麻布,这是普通人家穿的;还有一种就是葛布,比麻还要差,是把葛藤的纤维撕下来,纺成很粗的线,再编织而成。由于我们今天再也不使用这些,所以我们也没见过什么是葛布,恐怕好多朋友连麻布做的衣服都没有见过了。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新孀的寡妇,为刚死去不久的丈夫上坟。坟场所见,让她伤心;回到家中,感伤无尽:

1.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2.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3.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4.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5.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位孀妇去给丈夫上坟,第一眼看见的是两种生长状态大不相同的牵藤植物:葛藤攀附到高高的黄荆条上面,把“楚”都覆盖了;而另一种叫“白蔹”,没有枝条可攀,就只能在野地上蔓延。这就是“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蒙者,覆盖也;野者,田野也。那边是葛藤爬满灌木丛,这边是白蔹密密麻麻地在地上蔓延,脚都插不进去,真是一片荒凉。这样的场景,既是她给丈夫上坟时真实所见,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下意识联想。从前的女人,一生的命运都依附于丈夫,正如葛藤白蔹各有所依。现在丈夫死了,她很担心自己的命运,要像那个白蔹一样没有依靠,所以后面就紧跟着一句感叹:“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我所爱的人埋在这里了,谁来陪伴他呢?只有他一个人躺在这里,一座孤坟,一片荒凉。“美”是爱的意思;与者,陪伴也。前面的“野”要读古音才能押韵。

第二章是相同的感叹:“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棘是酸枣树,也是长得很高的,葛藤爬到酸枣树上面去了。“域”在这里指墓域,就是墓室周围的空地。我爱的那个人死了,葬在这里。谁来陪伴他?只有他独自安息。

第三章写的是上坟后回家的晚上。这位妇人在坟场上黯然伤心,晚上回家就睡不着,起来把箱子打开,翻看那些物什:当初与丈夫合用的枕头,竟然还是新崭崭的;两人合盖的锦缎被子,也还闪着光彩:“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什么叫角枕?从前比较讲究的有钱人家,枕头是长方形的,有四个角,接近我们今天用的枕头的样式了。粲者,发光也;锦衾者,锦缎做被面的铺盖也;烂者,光亮也,这里指锦缎的闪光。本来她丈夫一死,这些东西都收起来了,现在失眠,就不免睹物思人,于是又想到了她的丈夫,也是独处墓地,熬到天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请各位注意,一直到现在,她都只是在讲思念丈夫,说她的丈夫一个人睡在那里,多么孤单可怜,还没有直接说自己的命运。后面两章就换了角度,直接倾诉她自己的痛苦了:“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夏天是昼长夜短,冬天是昼短夜长,所以“夏之日,冬之夜”就是日子漫长难熬。这位寡妇心里就想:只有死了以后,和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才算是回家安息吧?“百岁之后”就是死了以后,归者,回家也;“其居”是“他的居所”,这里指丈夫的坟墓。这个寡妇说:我还要熬好多个漫长的夏季和冬季,熬到我死,才能去陪他,葬在一起。下一章抒发的是同样的情感,只是换了一下词序,是“冬之夜,夏之日”,表达的还是同一种愿望:“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个“室”是指墓室。古时候埋葬死人,是棺外有椁,椁外有室,室上堆土才是坟。

这是一位可怜的寡妇,她根本没有想到再婚,另组家庭,因为那时候的人观念保守,社会底层的妇女更是如此。白居易说:“为人莫做妇人身,一生苦乐由他人。”变了女人,你这一辈子的欢乐、痛苦都不由你,而要以丈夫为转移。这首诗就表现了这种观念,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妇女,有这样一种不幸。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