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风·陟岵原文
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经
魏风·陟岵赏析
周朝时候的魏国,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端,就是黄河由北向南流转向由西向东流,拐了一个大弯的那个地方。在那里,黄河的南岸就是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北岸的那一带,就是魏国。我从魏风里面选了两首诗。
“陟”读音zhì,就是登高,从坡底下走到坡上面,就叫“陟”。“岵”是有草地的山。华北有很多山都是光秃秃的,不像我们四川这边的山都长满了草木,所以专门造了这个字。“陟岵”就是登上多草的山。请看这个“陟”字的金文:它的左边这个包耳旁,在古文字中就是画的山坡的阶梯,表示山坡上面的石头梯步,右边的“步”是两只脚,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你不要小看这个细节,这些细节常常让我感叹:我们这些祖先真了不起,他们对生活观察之仔细——你随便喊一个人朝你面前走,他一定是先出左脚、后出右脚的。
全诗分三章:
1.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2.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3.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歌一开篇,就让我们明白这是登高望远,想看到自己的父亲:“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瞻望者,向远方眺望也。原来这个人是魏国的普通老百姓,被国君命令去服役,服兵役或者劳役。这个小伙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出门在外,长途服役,很想念他的家人,看见前面有座山就爬上去,想从那里回望家乡,看到父亲。他一门心思地想家,以致在山顶上产生幻觉,仿佛听到父亲在对他说话:“哎,我儿子在服役啊!你没日没夜地赶路,路上千万要小心谨慎哦!”这就是“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嗟者,叹息也;“予子行役”,就是我的儿子正在服役;“夙夜无已”,就是白天黑夜都在走,没有个完;“上慎”是千万要谨慎。“旃”读音zhān,是“之焉”两个音拼成的,所以“旃哉”是连起来的三个语气词,这是口语的特色。然后他又好像听见父亲在叮嘱他,一定要惦记着回家,不要留在外面:“犹来无止。”犹者,仍然也,还是也;来者,归来也;“无止”就是不要停留。这种描写非常感人,诗中的主人公特别令人同情。
第二章还是在登高望远,这次是登上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心中在想念他的母亲:“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屺者,全无草木之山也。这个“母”也要读古音mǐ。他又听到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在说“哎,我家三儿正在服役!你路上千万小心,无论白天黑夜,不要打瞌睡,千万不要掉队了”。这就是“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古时候按长幼顺序排,老大是“孟”,老二是“仲”,老三就是“季”,所以第三名叫“季军”。寐者,入睡也;“无寐”就是“不要打瞌睡”。后面的“上慎旃哉,犹来无弃”,是在叮嘱他不要掉队了,“无弃”就是不要被大队伍抛弃。为什么他的母亲要这样提醒他?因为母亲特别了解儿子的习性,知道她这个幺儿贪睡,万一稀里糊涂地睡过去,脱离了大队伍,就等于被抛弃了,他就连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要饿死在外面。所以母亲要这样地提醒他。
第三章,他登上一座横着的山,在望他的哥哥:“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岗者,横列之山也;“兄”也要读kuāng。他听见他哥哥说什么呢?“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哥哥也是长叹一声,然后叮嘱他无论白天夜晚,一定要和大部队步调一致,不要掉队。偕者,在一起也。他哥哥很可能有过服役的经历,知道一旦掉队就完了,所以他就这样提醒他弟弟。然后又叮嘱“上慎旃哉,犹来无死。”——你千万小心啊,你还得要回来,不要死在外面。
这首诗的感人之处,在于它没有说一句思念的话,而是说他一到高处就回望故乡,思念心切就产生幻觉,好像听见他父亲也在思念他,他妈妈也在思念他,他哥哥也在思念他,这样来衬托出他的感情,来表现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