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黍离原文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
王风·黍离赏析
这个“王”不是有个诸侯国叫“王”,而是指“王城”。到过洛阳的朋友就知道,洛阳城中有一个很小的古城,它就是传说中的“王城”。在周公受武王之托辅佐周成王的时候,人们还认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重要,所以周公就常住洛阳主持朝政,王城就是那时修建的。后来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的王宫就设在这个王城里面。但是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了,他的权力实际上只能管到这么一个小小的王城,以及附近的郊区。在王城一带流行的民歌,就叫“王风”。
“黍”是黄米,“离”是形容词,本义是相距、排列,这里指庄稼排列成行。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东周的一个官员,他出差经过西周的故都,看到故宫废弃,长满了野草蓬蒿,从前那么繁华的地方,被农民开垦成农田,种上了庄稼,他感伤萦怀,去了三次,每次都在叩问苍天,无法自已。
1.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春末夏初,黄米已经成列,糯高粱刚刚出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稷”是另一种庄稼。清代学者程瑶田在他所著的《九谷考》中说:“黍,今之黄米。稷,今之高粱。”黄米就是小米,而这个“稷”是高粱中一种特殊的品种,指粘高粱,又叫糯高粱,产量比高粱低,但更好吃。因为稷的播种期比黍要迟一些,所以才刚刚抽出苗苗。这个“之”是动词,生长的意思。这个官员可能年纪大了,很可能还有心脏病,本来他是来看王室故宫的,结果看到一片庄稼,又难受又心慌,脚杆也发软了,觉得自己简直走不动了:“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这个“行”要读háng,指道路;“迈”是行走;“行迈”又是倒装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走路”;靡靡者,行走迟缓也。谁在走路?就是这个官员自己。“中心”就是“心中”,“摇摇”是剧烈跳动,“中心摇摇”就是心脏咚咚咚地跳得发慌。这个反应是生理上的,但是起因是心理的难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些认得我的人,他们理解我的感伤心情,知道我是周室官员,在这里凭吊前朝遗迹;但是那些年轻的人,不认识我的人,就不知道我为什么在这里走来走去,会感到奇怪,以为我在找什么东西。这个官员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仰望苍天,长声浩叹:老天爷呀,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就是“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其实这是他无言地表白:我是一个伤心人,一个哀悼从前的繁华一去不复返的人,一个感伤于文明被毁灭了的文化人。
后面两章,大概是这位官员无法释怀,过一段时间,就要到那片荒废了的王宫去看一次。一次是稷已经结了穗子,开了花了,他心里面的难受也加剧了,神情恍惚,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这就是第二章的“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再后一次是庄稼都结实了,而他的心里还像有什么东西梗在那里,说不出来的难受,呼吸都有点跟不上了,这就是第三章的“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噎”就是噎住了,喘不过气来。这两章的后面,都是重复和第一章同样的感伤和长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用这种一咏三叹的手法,表现挥之不去的深沉情感,非常感人。
这首诗极其有名,影响久远,以至于后来就把这种感伤,这种由某一个繁华时代一去不回、只留下一些破败残迹,所触发的感慨,称为“故宫禾黍之悲”。有大量的诗人在凭吊前朝的时候,都写过相同的主题,所抒发的也都是类似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