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燕燕原文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诗经
邶风·燕燕赏析
卫庄公死后,留下夫人庄姜,还有一个叫戴妫的女人。这两个人关系很特殊,要讲一段故事才弄得清楚。
庄姜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卫庄公求娶庄姜,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并不爱她,所以娶过来以后,基本上就让庄姜幽居独处。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一个叫戴姒的女子,戴妫是戴姒的妹妹,按当时的风俗陪嫁来到卫国。后来戴姒病故,卫庄公又娶了戴妫,还生了一个儿子,但他很快又移情别恋了。备受冷落的戴妫和庄姜同病相怜,又同时幽居深宫,日久生恋,就有了特殊的关系。卫庄公死后,卫国出现内乱,他有一个叫州吁的私生子,把戴妫和卫庄公生的儿子杀了,自立为君,为消除隐患,强行把戴妫送回陈国。历来的《诗经》研究者,都认定这一首《燕燕》,是“庄姜送归妾之作”。
全诗共四章,结构有点特别,我们慢慢分析:
1.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2.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3.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4.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第一章写的场景,是在春天的原野上,诗人目送自己的爱人出嫁。“爱人嫁人了,丈夫不是我”,诗人当然就很伤感,他站在那里,看着婚车队伍越走越远,又看到雌燕雄燕,成对双飞,触动了心中这一段不幸的爱情,伤心而哭。什么叫“燕燕于飞”?答案很简单,就是两只燕子在飞,一雄一雌,代表着爱情,也说明了季节:每年的阴历三月,燕子要从南方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飞到黄河流域,在原野里翔舞。这个“于”是虚词,没有具体意思。“差池其羽”是说这两只燕子一前一后地飞。“差池”的“差”读音cī,“差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参差”,这是个双声连绵词,凡是不齐的,都可以叫“参差”。“羽”不是羽毛,而是鸟的量词,比如说一羽、两羽、三羽,就是一只、两只、三只鸟。“之子于归”,就是“那个女子出嫁了”。“远送于野”是送了很远,因为这里的“野”特指远郊之外,所谓“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瞻望”是望向远方;弗者,不也;“及”就是到;“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是说这位满心伤痛的爱人,痴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那支送亲的队伍,一直到它从地平线上消失,看不到了,就像李白所说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但李白没有哭,而这位诗人一直在偷偷地哭,所以叫“泣”。哭是哭,泣是泣,哭而无声谓之“泣”,所以你看哭字上面有两个口,大张着嘴巴,自然就是出了声的;而泣是没有声音的,是无声地哭,只有泪如雨下。
按今天的读音,这几句诗是不押韵的,但“羽”“野”和“雨”古音同在一个韵部。所以《诗经》可以为我们证明,在两千五百年以前,许多字的发音和现在就是不一样的。
第二章,诗人无法再远送他的爱人了,就停下脚步,呆呆伫立,目断天外,那两只一高一低相伴飞行的燕子,又触动了他的感伤:“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颉是低,颃是高;“远于”是“比……还远”的意思,比哪里还远?比诗人能够远眺、能够目送的地平线的那一边还远;“将”就是送,这里只能是目送;“之”作为动词,这里可理解为“到达”。华北平原上,站的地方稍稍高一点,视线就能到达很远很远的地方。说“远于将之”,就等于是说远在天外了,这是在为再次出现的“瞻望弗及”作铺垫。“伫立”是停下来,长久地站立。我们这位诗人只能在那里凝望,心情低沉,止不住眼泪的流淌。
这首诗的第三章,是写燕子此起彼落的对歌、唱和,加重了诗人心中的痛苦:“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这个“南”是南郊外的意思;劳者,苦也;“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是”、“实在是”。这最后一句是在强调:这样的情形,实在是使我心痛苦。“我”是谁呢?就是这个目送新嫁娘的诗人,到这里他才正式亮相,以“我”现身。这三章在结构上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它在暗示这首诗是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是拿来唱的,每一段都是“燕燕于飞”,从“差池其羽”、“颉之颃之”到“下上其音”,是从双飞的身影、飞行的动态,到它们在空中的欢唱,最后是说一只燕子的声音高,一只燕子的声音低,这就叫“下上其音”。
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是说“上下”,由来已久了,只有商朝的时候例外,商朝不说“上下”,说“下上”,这是在甲骨文里面发现的。而邶国这个地方,是商朝都城朝歌的地界,虽然到了周朝了,它的语言形态仍然保留着前一个朝代的特点。你不要以为语言不分朝代,语言往往是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比如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亿人,都说“全心全意”,但是在中华民国时期,四万万五千人的时候,说的都是“全心全力”,现在再也没有人说“全心全力”了,它就是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在这一章里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南”这个字,古代读音也和今天不同,它和“音”“今”是押韵的。
虽然这首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但它非常美,美在含蓄,不像现在那些口水话一样的流行歌曲,乱七八糟,肤浅得毫无美感,不配叫诗,人家这个才叫做诗。它用了一种很委婉的比喻,既做了很真切、很深沉的表达,又一点都不失自尊,为我们留着很空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现在唱的那些流行情歌,一失恋就捶胸顿足,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哪里还有什么自尊?人家这三段歌一唱起来,你就觉得很同情这一对恋人,尤其要同情这个诗人,觉得他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能克制自己,并没有呼天抢地。由此我们知道,流行歌曲只要写得好,也可以是非常好的诗。现在的这些歌手应该好好学习一下这首诗,研究一下能不能作一个现代改编,让它古为今用。我相信,如果改得好,唱起来一定非常之感人。
前面这三章,已经是一首完整的、非常好的诗。但这首诗最后还有一章。研究《诗经》的人,都觉得这一章极其不自然,像是安装了一个尾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回到我们一开头说的故事——原来古代也有同性恋,这首诗就是证据。从汉代以来,《诗经》专家们一直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庄姜把当时邶国的流行情歌拿来,在后面加了一个尾巴:“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仲”是老二,“任”是姓,所以称她是“仲氏任”,“只”是虚词。从前的女子没有名字,就是这样称呼,比如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就是指“姜家大姑娘”:“孟”是老大,“姜”是她的姓。“仲氏任只”就是“任家二妹子呀”。什么叫“其心塞渊”?“塞”字的本义是把一个东西塞满,塞满了它就实在了,所以可以引申为充实,这里是说心地踏实;“渊”是说性情很深沉。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确实是那个国君夫人的话了:“这个任家二妹子,她的心又可靠又深沉。”“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是说她既很温和、又很贤慧,“终”和“且”连在一起,是“既……又……”的意思,这种句式结构在《诗经》里多次出现。而且,这个二妹子还非常贤淑,非常小心谨慎——只和我两个好,没有去乱谈恋爱。“淑”是贤淑,“慎”是谨慎,这也是庄姜在夸她,说她感情专一。“先君”就是死了的卫庄公,“之思”是“用意”的意思;“以勖”就是帮助;“寡人”在这里就是寡妇,不是君王的自谦之称。最后这两句是说:已故国君想得很周到,为我考虑,为我留下了任家二妹子。庄姜不能直接说出她和戴妫的恋人关系,就拿这个说法做幌子,包括把戴妫的姓氏换掉,都是为了掩人耳目。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只是一般的姊妹感情,她怎么会把这些话安到这样一首流行情歌后面呢?全诗结构上的特殊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所以有专家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同性恋感情,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