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1 00:52

清平乐·村居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清平乐·村居译文

译文1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译文2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清平乐·村居题解点评

评点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点明地点,为全词勾勒出一幅清秀的背景图。这是一所茅檐又低又小的草屋,屋旁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词人只用两笔,就描绘出了农家的居住环境。“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写的是一对农家夫妇的生活场景。他们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拉家常,悠然自得。那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词人采用白描手法将这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的情景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语句看似平淡,但却概括出了乡间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以及那种温暖而又惬意的幸福生活。

下片四句,词人又将镜头拉近,并不断移动,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白发翁媪三个儿子的活动和情态。“大儿锄豆溪东”是写大儿子,他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河东的豆地里辛勤地锄草;“中儿正织鸡笼”写二儿子,他年纪尚小,不能去田地耕种,所以在家帮忙编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小儿子的情态,他不谙世事,只知调皮玩耍,他呀,此时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刚摘下的莲蓬吃呢。这几句写得极为白话,却将农家三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两句,把小儿子天真无邪的样子,写得饶有情趣,犹如神来之笔。“卧”字用得精妙,使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跃然纸上,可谓一绝。

全词布局紧凑,词人以小溪为中心,布置画面,展现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茅檐靠近小溪,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锄草,小儿子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从这连用的三个“溪”字,可见词人匠心。

清平乐·村居赏析鉴赏

鉴赏

南归之后,辛弃疾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长时间得不到任用,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了20年。在闲居农村期间,词人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这首词便是一幅色泽淡雅的农村风俗画卷。

词的上片,首先描写了简朴而美丽的居住环境,然后写了言语和顺的翁媪,气氛温馨恬淡。词人以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的状貌,笔淡而意浓,将江南农村的特色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给人物的出现布置了广阔的背景。后面两句写人物,他们说话的声音中微带着醉意,更显得温婉柔媚,可是等到走近他们,却发现说话的是已经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而非年轻人。“醉里”显示了老人生活的安详,“媚好”则体现了他们愉悦的精神状态。

词的下片是翁媪说话的内容,即他们家的三个儿子,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多个方面。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无赖”的“小儿”则是词人着重描绘的对象,“溪头卧剥莲蓬”将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神态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使人不禁由衷地欣喜。

全词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处处充溢着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也反映出词人对腐朽黑暗的官场生活的憎恶之情。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清平乐·村居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北方沦陷区,年轻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南渡之后,曾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后来被排挤落职,但仍怀有恢复中原、以身报国的志向。在晚年时曾一度被起用,但没过多久就病亡了。在他的词作中,爱国主义是主要题材。辛弃疾的词慷慨悲壮、沉雄豪迈、笔力浑厚,且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常发议论,在作词技巧方面对后世贡献很大,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现有《稼轩词》存世。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