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译文1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译文2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题解点评
评点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又展开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词人由飘香的稻谷联想到大丰收,心中自然是无比喜悦,但不说自己所想,而写鸣蛙争说,构思新颖而奇妙。
下片写疏星稀雨,溪头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将镜头拉向远方,境界幽怨而清幽。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七八个”、“两三点”形象而生动,与上片的清幽恬静的气氛相映成趣,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写出了词人突然看见旧屋的惊喜。
全词语言明白如话,基调轻快活泼,词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夏夜乡村图,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鉴赏
鉴赏
本词作于词人村居之时,有着与词人大多数作品的沉雄豪迈不同的词风,在平淡中透着精心的构思与淳厚的情感。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乡村夏夜之景。前两句中月、鹊、风、蝉这些平常的景物,经过词人的巧妙组合,便有了别样的风味。有“明月”、“清风”的夜半之景,也有“惊鹊”、“鸣蝉”的夜半之声,动静相宜,声色相合,使人神往不已。接下来的两句将视线由长空转至田野,由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转至漫村遍野扑鼻的稻花香,还通过稻花香联想到丰收的年景。然而“说丰年”的主体却是那一片蛙声,词人先写“说”的内容,后补“声”的来源,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词的下片一开始通过对仗手法的运用,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挺拔峻峭的奇峰。“星”、“雨”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乡土气息相呼应。词人笔锋一转,乡村林边的茅店便出乎意料地呈现在眼前。“路转”、“忽见”两个词则在写出词人忽见临近的旧屋时的欢悦之外,还从侧面描摹出其在稻花香中怡然迷醉的形态,余味无穷,从中可见词人艺术功底之深厚。
整首词前后呼应,笔调轻灵,用语明快,色泽温润,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乡村夏夜清幽动人的风景画,词人的愉悦之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北方沦陷区,年轻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南渡之后,曾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后来被排挤落职,但仍怀有恢复中原、以身报国的志向。在晚年时曾一度被起用,但没过多久就病亡了。在他的词作中,爱国主义是主要题材。辛弃疾的词慷慨悲壮、沉雄豪迈、笔力浑厚,且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常发议论,在作词技巧方面对后世贡献很大,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现有《稼轩词》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