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燕》中“海燕”本身就是象征。象征和比喻都是增强表达形象性的艺术手段,表面上看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
“暴风雨中的海燕正像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喻体像本体,这是明喻。
“暴风雨中的海燕就是 革命家的精神。”——喻体是本体,这是暗喻。
不论是明喻或暗喻,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出现了本体。而在《海燕》中,虽然读者感到这是在影射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但就是没有出现“革命家精神”的字眼。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在描绘海燕在暴风雨中翱翔,其中的思想和意味,全由读者去想象。喻体单独出现,这就是象征的特点。
海燕的形象内涵,有以下几点值得分析:
第一,它被安置在大海与天空之间,这为豪迈的情感提供了辽阔无垠的空间。
第二,在天空与海面之间,有乌云和海浪,这意味着危机和凶险。
第三,海燕在这样充满凶险的空间中,从天上到海上,不但其运动的幅度极大,而且极其迅猛,暗示海燕具有强劲的力量。
第四,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而不像一般革命文学中所常见的红色。黑色在西方,本来是和丧服联系在一起的。用黑色来表现革命,说明高尔基敢冒旧世界之大不韪,即使被视为恐怖也无所谓。同时他把黑色和闪电联系在一起,又赋予其光明的性质,比喻比较新颖,有点“陌生化”的效果,但是又不牵强。原本黑色和闪电是矛盾的,但是在俄语里,“Буревестник”(海燕)这个词,包含着“Буря ”(暴风雨)和“Вест ”(光)的词根,是个复合词,因而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在语言上,都相当统一。
第五,这种矛盾因为海燕的叫喊声,在对立中展开。一方面是乌云从海燕的叫喊声中听到了欢乐,另一方面是海鸥、海鸭、企鹅听到了恐惧。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得出来,海燕象征着呼唤革命高潮到来的革命战士。而海鸥、企鹅、海鸭共同的特点,是对革命高潮到来的恐惧。海鸥、企鹅、海鸭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这种弱者不仅是躯体上的衰弱者,而且是精神的侏儒,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衬托海燕作为强者的精神力度。
有了这样的对比,本文的思想和形象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但是意象和情绪还远远谈不上丰富。为了让形象和思想在丰富中深化,高尔基把海燕的意象和它的背景意象在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派生。
这种派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从海燕的飞翔派生出了海燕的歌唱,这就点题了,因为俄语的原文标题就是《海燕》。从“歌唱”派生出大笑、高叫、与狂风争辩、发出胜利的预言。
二是从海燕的心情(最初是高傲)派生出了欢乐、自由,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
三是从暴风雨派生出了海浪、狂风,巨浪被摔成尘雾和水沫,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金箭似的闪电,火蛇,怒吼的大海。
所有这一切集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最后的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情绪、思想都在这个焦点上凝聚,意象的派生系列也得到有机统一。
最后说明一点,《海燕》在俄语原作中是一部作品的片段,且是诗体的,虽不押韵,但用的是重—轻—重—轻的格律。中国的译文将其译为散文,只能从思想上去体悟,其韵律的铿锵则完全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