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诗意》:自然的雨和人文的诗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3 11:07

从散文的写作风格来说,《夜雨诗意》是很独特的。题目是“夜雨诗意”,诗意何在?如前面所分析的《下雨天,真好》,诗意在童年的回忆中,有自己调皮的故事,有自己喜爱的人物,有和雨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情感过程。茅盾的《雷雨前》也是一样,在雷雨来的前后,以自己的感受过程为文章的脉络。几乎可以说,没有具体的描绘,他们的文章就无可依傍。这种散文,都有特殊的景观和人物,都是从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开始,文章的美大都为视觉所主导。但是余秋雨这一篇,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景可以直接看得到,视觉起的作用成了偶尔的陪衬。从方法上说,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

《夜雨诗意》:自然的雨和人文的诗意

没有人物和景物为主导,叙述和议论就可能漫无边际。于是,余秋雨就为他的文章设定了一个焦点:“夜雨”。夜间的雨没有地点、条件和人物关系的限制,也就是可以超越视觉自由议论。但是这种议论,又是和夜雨的感性密切相关的。

从这个有点空泛的题目下,如何下笔?余秋雨绕了一个小圈子,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工具书出发,说在所有的诗题中,“夜雨”最有诗意。所花笔墨不多,就点到了题目“夜雨诗意”。至于是哪里的夜雨,是江南的,还是塞北的?是什么季节的,是杏花春雨,还是绵绵秋雨?都无所谓。

先从这一点发挥开去。夜间光线消退了,漂亮的词汇也暗淡了,这就容易“走向情感”。用抽象的理论语言来说,就是视觉基本关闭,外部的世界就难以受到关注,内心的感觉就比较活跃了。

内心的活跃首先表现在听觉上。既然夜间视觉受限,就只能是听“雨声”。只要一听到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是诗了,应该就是美的,但是他又说,“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因为从实用价值来说,道路泥泞,百花零落,衣衫湿透,这些都是负面的。但是为什么又那么欣赏呢?因为夜雨使人“世俗的喧嚣一时浇灭”,心灵会“宁定”下来,在雨的包围中“默默端坐”,回到个人的内心,以一种孤独的姿态,进入深层的思绪:“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其次是想象。“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但夜雨时刻,却能把思绪凝聚成“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适合于闲谈、攻读、怀念、写信、作文等。此时哪怕就是对着窗子听到风声雨声,也能激发想象,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事实上,风声雨声的自由,就是作者想象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那种社会政治的民族国家的自由,而是个人摆脱世俗责任压力的自由。这种自由被作者想象得很绝对,是不是有点空想?但这是个人的想象,无须过分拘泥实践理性。

第二节,是从夜雨的思索联想到了行旅。一方面从泥泞联想到了夜间行路之艰难,就可能在孤苦的处境之中顾影自怜,把万丈豪情变成“想家”的软弱。可是另一方面,又想到那些伟大的求道者、旅行家、航海家,冲破了夜雨的包围,凭借的是“伟大的意志”,因而也唤醒了自己的“惰怠”。这表明余秋雨虽然偏爱个人的、孤独的“苦旅”,但是他的文化追求,总是要通向社会责任感的。

第三节,是从旅行联想到“人生的行旅”。这一节,可以说是到了余秋雨拿手的文化历史典故的境地。想象着“夜雨的魅力”,也就是题目中的“夜雨诗意”,这种诗意,和前面的诗意有点不同。前面的诗意,是写景中抒情的,如:

《夜雨诗意》:自然的雨和人文的诗意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

这是一种朦胧的、不清晰的视觉,渗透着一种不十分确定的想象的推断。你分不清是景色动人,还是想象的推断更富有诗意。这就是余秋雨擅长的抒情手法之一。而在第三节里,余秋雨的“诗意”没有景色作为载体,想象更加自由起来。但这种想象没有陷入抽象,凭借的是修辞学上的隐喻。自然的夜雨被赋予了改变心理的功能:

夜雨曾浇熄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斫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

这里全是可能性的推测,但是并非理性的思辨,而是情思的抒发。因为在这里,他单纯地,无疑也是片面而不加论证地强调了夜雨“宁定”的性质,改变了历史人物的决断,从而也就改变了历史的命运,而不是全面地分析这种改变有其复杂的矛盾和多样的原因。从强调情感的决定性来说,这不具备说理的必然逻辑。余秋雨也根本不在乎理性的必然,只是想象情感的激发,哪怕是偶然性,也是重要的,对于人来说,也是不可忽略的。

夜雨带来心情的微妙变化,既看不见,又难以证实,只能是推想一番。但仅仅是推想一番,本身就是对非理性心灵的一种可能性的破译,这本身就有“魅力”,就有“诗意”了。正是因为这样,余秋雨用了两个段落的篇幅,写下了具有排比性的思路:虽然历史学家没有查考,他还是要想象有多少个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历史的步伐,扭转了多少杰出人物的命运。

余秋雨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来强调偶然性呢,因为人们往往忽略了它。人们忽略它,是因为它虚无缥缈,相对于历史学家要关注的事来说,这一切太“琐碎”了。但是,余秋雨认为属于人心灵的这些看来“琐碎”的偶然性,也是宏大的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这些偶然和琐碎,也就没有历史。只有能从偶然、琐碎中,感受到宏大的必然,才真正懂得人生的全部价值。因而他在文章结尾说:

于是人们每时每刻遇到的一切,都可能包孕着恢弘的蕴涵。诗人的眼光,正在于把两者勾连。

琐碎的,像夜雨这样平凡的现象,虽然不如英雄豪杰的业绩那样壮丽恢弘,但是离开了琐碎,也就没有没有了恢弘。最后一句说:

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

“蹒跚”,就是不稳定、不规则、不伟大。这是因为历史和人生都充满了不确定、不规则,而心灵的偶然性,在这种不规则中就更显得不可忽略了。

《夜雨诗意》:自然的雨和人文的诗意

这篇文章,寓意是很深的。从表现方式来说,在我们的课文中,提供这样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开拓同学的眼界。但这并不是余秋雨最好的文章,甚至可以说是不太成熟的。其中关于夜雨和心灵的偶然之间的关系,写得比较生硬,历史的恢弘和人生的琐碎之间的矛盾和统一,也写得不够饱和。虽然经过删节,教学时可作略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