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虎》:寓言式的说理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3 10:20

《说虎》这篇文章很短小,却是议论文章很常用的体式。

《说虎》:寓言式的说理

对于这种体式的特殊性,通常的议论文理论恰恰是忽略了的。一般的议论文理论都强调先有论点,然后组织与论点相一致的材料进行论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初中乃至高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将论点和论据作适当的配合,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这样的说法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忽略了论点是否正确。把论点当作天经地义,就容易片面化,容易让人忘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一切论点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其次,就算论点是完全正确的,也还有一个如何形成的问题。总不能在任何时候,都等待别人把论点准备好再来论证。再次,即使正确的论点,也需要发展,不然就会僵化、肤浅了。

刘基的这篇文章,恰恰就在形成初步论点、分析初步论点、拓展初步论点这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论点在后,不是一下子就给出一个现成论点,而是把事情的矛盾揭示出来,和读者一起排除层层障碍,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来。然后层层深入,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议论文章写作的全部。结论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和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完全是两种思路。这种比之先有论点,再加论证的范式,要可靠得多。

《说虎》:寓言式的说理

文章先说,老虎比人有力气得多,人和老虎斗争,人被老虎吃掉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用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的范式来写作,要找多少例子来“证明”,也是不费力的。但这样做的话,就太肤浅、盲目了。这篇文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他接着提出了相反的事实,不是老虎经常吃人,而是人经常吃虎肉,享用虎皮。这种提出反例的方法,叫做揭示矛盾,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叫做提出问题。

议论文要深刻,不肤浅,就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提出和前面的观念不相符合的事实来,也就是提出反例,推动思考,层层推出结论。刘基先拿出初步的结论:虎用力,人用智。虎用自己的躯体,而人用他所创造的事物(工具)。躯体是有限的(“一”),工具是无限的(“百”)。这就不但提出了矛盾,而且由于“一”和“百”,在量上的巨大差异,矛盾转化的条件就出现了。人由弱变强,虎由强变弱。这样,论点就变得深刻了。

分析的过程是完成了,但文章却没有完成。刘基是个政治家,他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老虎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他的更深刻之处,在于把这仅仅当作一个比喻,当作他自己主题的基础。从“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而不用人”。领导人就是很有本事,如果不能用人,只用自己有限的智力,而不能用人,都是老虎一类。

《说虎》:寓言式的说理

从一定意义上讲,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但刘基还要点一笔,什么样的老虎呢?“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这就不但很生动,而且在结构上很严密了。开头从虎与人比开始,结尾落实在虎与人的关系上。这从结构上说,是首尾呼应。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从内容上看,在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又有首尾对比。开头说是虎比人强大,而结尾则是:虎是人的手下败将,虎是失败的象征。在这样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封闭的结构中,显示深刻的对比,结构的完整更加突出了智在内涵上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