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非写实风格的民间传说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3 09:52

读古代散文,最大的障碍是词汇,而不是语法或者读音。因为语法可以意会的很多,即使没有意识到,由于是母语,也不一定影响意义的理解。至于语音,古今不同,但是汉字并非拼音文字,古音今读,甚至用方言的音读,一般也不影响理解。

《李寄》:非写实风格的民间传说

古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和现代都有联系,有的只是写法有变异,有的则是音变导致写法变化,有的是古代意义的分化和衍生,多少有一定的线索可寻,找到了线索就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因此每读一篇古代经典,都要有意识地找几个关键的词语来仔细钻研。

例如,在《李寄》这篇文章的开头第一段有如下字值得思考:

“隙”,现代汉语是很小的洞,在文章中却是指很大的可以容纳长七八丈大蛇的洞。

“围”,现代汉语中,围的面积往往是很大的,可是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却是指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合拢的圆周长度。

《李寄》:非写实风格的民间传说

第三段有如下的语词可以思考:“父母不听”,这个“听”字,和现代汉语有相当明显的差异。但是,也有联想的线索可寻,“听”的中心意义是听到声音。如果按这个意思来解释,就是父母听不到李寄的话,就不通了。但听还有另外一种联想,就是听而从之的意思。从上下文中意会,可知当为听而从之的意思,文意就顺畅了。但是,下面的一段,又有(父母)“终不听去”。从上下文,只能意会为“听任”“听随”之意。所以学会意会和查字典一样重要。

从文学价值来说,这一篇比之柳宗元的《童区寄传》有更多传说性质,不像柳宗元记实的可信度那么强。女孩子杀蛇的故事,充满了民间传说的风格。在细节上,不能像对待写实性文章那样推敲。例如,那么大一条蛇(头像谷仓那么大),该放多大一条狗过去才能够咬伤它,女孩子剑又该有多长、多重,都是不能细究的。

《李寄》:非写实风格的民间传说

还有一点也比不上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就是结局。因为女孩子立了大功,就当了王后,父亲又当了县太爷,连母亲和姐姐都得了赏赐。这样夸耀其实用价值,好像有损于女孩子英勇无畏的精神。她当时自愿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并不是出于为民除害的崇高目的,而是因为父母孩子多,自己不能供养父母,生无所益,还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仍然是一个英雄。英雄是各式各样的,即使不是见义勇为,不是出于为民除害,未成年的平民女孩子,哪怕在某些方面出发点并不太高,甚至有些卑微,只要是智能双全,实际上做了为民除害的事业,仍然是有光彩的。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够流传至今。

当然,不能回避的一点是,这篇文章的格调比之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要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