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为上作品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走为上作品按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
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相持数日,始觉之,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走为上原文译文
为了保全军事实力,军队退却避强。退在左边扎营,既不会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走为上按语译文
敌人的兵力占绝对优势时,我方不能战胜他,那就应该投降、求和或撤退。如果采取投降的手段,就是彻底的失败;采取求和的手段,就是失败了一半;采取撤退的手段,就是没有失败。没有失败,是转败为胜的关键。
例如,宋代毕再遇和金兵对抗,因为金兵强大,而且每天来的援兵都很多,很难与其相抗衡。于是毕再遇便在一天夜里把队伍全部撤走了,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飘扬,并预先把活羊捆吊起来,把羊的两只前腿放在鼓面上,羊不堪倒悬,两腿乱蹬,就把鼓敲得咚咚作响。金兵没能察觉,就这样相持了好几天,金兵才发觉情况异常,想追赶宋兵,宋兵已经走远了。这可称得上是“走为上”的典型了。
走为上作品注释
师:古代兵制,2500人为师,五师为军。这里泛指军队。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指军队扎营在左边,就没有危险,因为没有违背行军常道。语出《周易·师》卦。《师》卦六四中的《象》辞说:“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左,古代以右为正,左为副。次,差。咎,灾祸,过失。
豫:事先准备。
走为上计名探源
此计在历代典籍中有两处记载:一是《孙子兵法·虚实篇》:“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二是《吴子兵法·料敌》:“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走为上经典实例
实例一:师叔佯败胜敌
城濮大战之前,楚庄王为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庸国奋力抵抗,并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之后,杨窗从庸国逃了出来。杨窗回去后向楚军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庸国人人奋战,若不调集主力大军,我们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在之后的几次战斗中,师叔总是在开战后不久,便命楚军佯装败退。就这样接连打了七次。庸军七战七胜,不由得骄傲起来,军心麻痹,戒备也渐渐松散了。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听从了师叔的建议,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毫无准备,仓促应战,根本不是士气正旺的楚军的对手。楚军因此一举消灭了庸国。
实例二:徐庶巧脱身
庞统献连环计骗了曹操之后,急登船欲回江南,不料正欲下船,便被岸上一人一把扯住,只听得那人说:“你好大的胆子!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使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
庞统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回视此人,原来是徐庶,这才放下心来。见左右无人,问道:“徐兄真想破我计策?”徐庶摇头答道:“曹操害死我母亲,我已说过终生不为他谋划一策,怎会破你计策?只是我身在曹营,兵败之后,玉石不分,我定难自保。还望兄教我脱身之术。”庞统在徐庶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徐庶闻罢大喜,便放庞统回江南了。
当晚,徐庶便在曹营散布谣言。第二天,军中就到处流传西凉韩遂、马腾举兵造反之事。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很震惊,急忙召集谋臣商议。徐庶进言道:“我自蒙丞相收留以来,尚无寸功。我愿领3000人马,星夜赶往散关把守,以防韩、马东来。”曹操见徐庶终于肯为自己效力,高兴地说:“徐兄如果能去,我便高枕无忧了。你现在就领3000人马出发,千万不要迟留。”徐庶当即辞别曹操,统兵而去,从而免遭了战祸。
实例三:毕再遇撤兵有术
1206年,金兵在宿州大败宋军。这时,刚到灵壁城奉命前去接应宋军的统制李孝庆,听说宋军大败,决定班师回朝。
恰巧,宋将毕再遇带480名骑兵路经此地,他知道李孝庆想退军后,赞同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目前形势对我军不利,理应暂时退兵。但用兵易进而难退,若退兵方法不当,定会损兵折将。如今宿州新败,金兵必然乘胜追击,我们应该派一部分人坚守灵壁城,以掩护大军乘夜撤退。”
果然,宋军撤退没多久,5000金兵便分两路追来。毕再遇只留少数骑兵坚守城门,自己则亲自率领众将士杀出城去。金兵一见毕再遇,便吓得四处逃窜。毕再遇一马当先,穷追不舍。金兵则一路溃逃,直至30里外。
当毕再遇返回灵壁城时,天已大亮,他估计大军已走出20多里,便下令烧城。手下将士不解道:“为什么不趁夜烧城呢?”毕再遇解释道:“夜间点火容易照见虚实,白天就只能望见烟尘,这样敌人就不敢轻进,可保我军安然退军。”就这样,宋军得以安然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