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3:06

脱壳作品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金蝉脱壳作品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

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金蝉脱壳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的故事

金蝉脱壳原文译文

保持阵地中已有的战斗阵形,然后进一步完善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使友军不产生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在敌人迷惑不解时转移我方主力。

金蝉脱壳按语译文

同友军联合抗击敌人时,首先要冷静地观察形势。如果还存在另一股敌人,就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容气势,悄悄离开。所谓“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之,而是一种分身之法。所以,当我方转移主力时,依然要旌旗招展,金鼓齐鸣,就像在原阵地一样,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不会产生怀疑,等到已经消灭了别处的敌人返回来时,友军和敌军才发觉,或者仍然没有发觉。所谓“金蝉脱壳”就是指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调精锐的主力去袭击别处的敌人。

例如,诸葛亮北伐时病死于军中,魏将司马懿乘机追击,蜀将姜维命令杨仪把战旗指向司马懿,击鼓鸣金装作要进攻司马懿,司马懿怕中计而退兵,于是杨仪带着部队安然而去。

南北朝时,檀道济被敌人所困,便命令军士全副武装,自己则穿一身白衣,悠闲地坐在车子上,慢慢地走出敌人的包围。魏军怕有埋伏,都不敢逼近,于是檀道济安然回国。

金蝉脱壳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的故事

金蝉脱壳作品注释

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中已有的战斗阵形,然后进一步完善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巽而止,蛊:语出《周易·蛊》卦。《蛊》卦中的《彖》辞说:“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用蛊惑他人的方法,顺利制止时局朝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此处意为要达到隐蔽前进的目的,必须要用迷惑敌人的方法。

金蝉脱壳计名探源

此计语源不详,在历代典籍中可见多处,如:仲长统《述志诗二首(其一)》:“飞鸟遗迹,蝉蜕亡壳。”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四折:“唬的我五魂消,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谢天香》杂剧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这贲四巴不得要去,听见这一声儿,一个金蝉脱壳走了。”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金蝉脱壳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的故事

金蝉脱壳经典实例

实例一:田豫借烟退兵

魏文帝初年,田豫奉命前去镇抚代郡的鲜卑人。当时,鲜卑人分裂出数十部互相攻伐。田豫担心鲜卑人兵合一处,于是率先带军深入远地,征讨鲜卑人中兵力最强的一支。然而进兵后不久,就因寡不敌众,没有了退路,情况万分危急。

但田豫异常镇定,他命令部队在距敌不远处安营扎寨,并且命令士兵多拾柴草及牛马粪便,聚集点燃。一时间军中浓烟四起,鲜卑人见田豫军中烟火不绝,以为田豫会久驻此地,便不以为意。但当鲜卑人再次派兵去偷袭田豫营地时,才发现整个营地只剩下柴草和牛马粪便在燃烧,大队人马早已不知去向。

原来,田豫知己不敌众,于是决定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在点燃柴草和牛马粪便后,便率军撤退。等鲜卑人发现真相时,他早已率领大军远走几十里了。

实例二:王守仁金蝉脱壳

明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恣意妄为,致使朝中文武百官多敢怒不敢言。御史戴铣不满刘瑾,上书弹劾刘瑾,却反遭刘瑾诬陷,被贬为平民,发配边疆。兵部主事王守仁想要为戴铣鸣不平,上书求情,奏本却被刘瑾截获,最后被杖刑50大板,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贵州龙场距京师万里,是个人烟稀少,荒凉不堪的地方,但刘瑾仍不甘心,又派了刺客在半路劫杀王守仁。当从他的仆人那儿得到这个消息时,王守仁表面上不以为然地说:“不必过虑,我想刘瑾不会这样做。”心里却早有了另一番打算。

第二天,仆人起床后发现王守仁不见了,只看见枕头旁边留有一首绝命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仆人一看,诗的意思分明就是想要去投江啊。于是他急忙赶去江边,到达江边时,却只见江水上浮着冠履,捞起一看果然是王守仁的。王守仁投江自尽的消息就这样被传了出去。追杀王守仁的刺客听到这个消息后信以为真,便拿着王守仁的冠履回京去复命了。

原来,这只是王守仁的金蝉脱壳之计。正当他的好友们在江边祭奠他时,他却换上道袍,藏身到五夷山中去了。

实例三:刘少奇巧施空棺计

1941年夏的一天,担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带着通讯员外出开会,却被日本特务发现了。为此,大批日伪军出动,准备活捉刘少奇。

一天,刘少奇为躲避日伪军,来到了建阳县马庄,他敲响了一家农户的屋门。开门的中年人仔细打量了刘少奇一番后,惊喜地说:“你是胡服(刘少奇的化名)同志?”刘少奇惊讶地望着对方,很快他也认出了对方:“你是马玉甫同志!”原来,刘少奇在盐城工作时,曾与抗日民主政府的代表马玉甫有过一面之交。

两人正说话间,远处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显然,日伪军跟进庄了。刘少奇说:“老马,咱们要想办法把我身边的文件藏好,现在庄里有空棺材吗?”见马玉甫不明白,刘少奇解释道:“我们把文件装进棺材里,文件不就安全了吗?”马玉甫受到启发连忙说:“好主意!再把棺材封好,贴上灵柩纸,我们再穿上孝衣装作发丧,肯定能脱身。”刘少奇说:“对!我们就来个空棺计。”

于是,大家马上准备起来,封棺材的封棺材,借孝衣的借孝衣,不久一支“送葬”队伍就出现在了马庄大街上。刘少奇等穿着孝衣,把棺材抬上了船。船刚要离岸,一队日伪军追了过来,凶神恶煞地命令船靠岸检查。刘少奇镇定地说:“棺材里的人是得霍乱病死的,开棺会传染人的。”说完,他装出一副要呕吐的样子。日伪军一听说是得霍乱病死的,连忙用手捂住鼻子,命令他们赶快开船。

就这样,刘少奇巧脱离了险境。

更多三十六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