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2:55

隔岸观火作品原文

阳乖序乱,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岸观火作品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

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隔岸观火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的故事

隔岸观火原文译文

敌人内部明显地表现出多方混乱时,我方应暗中观察和等待其内部发生叛逆。待其内部残暴凶狠至气焰格外嚣张时,就会自取灭亡。我方顺其自然,自然有所得,这就是《豫》卦中所讲的“顺以动”的道理。

隔岸观火按语译文

当敌方内部明显地表现出多方面混乱时,若再从外部直接进逼,必然会遭到敌人的拼命反击;若是避而远之,顺其自然,就会使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从前,袁尚、袁熙逃到辽东时,还有数千骑兵。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自恃离曹操遥远,并不臣服曹操。到曹操击败乌丸后,有人建议曹操立刻去征伐公孙康,还能擒获袁氏兄弟。曹操却说:“我刚想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把首级亲自送来,不用派兵了。”九月,当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返回时,公孙康果然杀了袁氏兄弟,派人把他们的首级送给曹操。众将领向曹操请教其中缘由,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兄弟,如果我从外部急追紧攻,他们就会合力抗击我;如果我暂缓进攻,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种形势是客观必然的。”

有人说:“这是兵书上讲的火攻的道理,从《孙子兵法·火攻篇》来看,前部分是讲叙火攻的方法,后部分是讲叙慎重用兵的道理,这与隔岸观火计谋意思也是相吻合的。”

隔岸观火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的故事

隔岸观火作品注释

乖:违背,不协调。

逆:叛逆。

暴戾恣睢:指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周易·豫》卦。《豫》卦中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思是凡事要顺应时机、自然规律而采取行动。

乖气浮张:指残暴毒狠的气焰格外嚣张。乖气,叛逆的情绪。浮张,嚣张。

袁尚、袁熙:三国时期袁绍的儿子。

公孙康:三国时期曾为辽东太守。

《火攻篇》:《孙子兵法》篇目之一。

慎动:语出《孙子兵法·火攻篇》:“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意思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保全军队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慎重行动,不能草率从事,轻举妄动。

隔岸观火计名探源

此计语源不详,于诸多文献中皆有记载,如:在《三国志·魏志·武帝》中,曹操对付公孙康、袁氏兄弟时就采取了这个办法,即按语中故事,但当时尚未形成词组。《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五册》说:唐代乾康在《投谒齐己》中记载:“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意思是说河对岸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河的这一边却早已看破红尘,心冷如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五·呵旁观者文》中说:“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

隔岸观火的意思,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的故事

隔岸观火经典实例

实例一:陈轸说秦王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连年交战。秦惠王很想调解两国纷争,于是他和大臣们一同商议此事,有的大臣赞同,有的大臣反对。一时间,秦惠王也拿不定主意。

恰巧,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于是秦惠王向陈轸请教。陈轸深思片刻之后,对秦惠王说:“国君有没有听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一次,卞庄子和一个童仆发现两只老虎正在争食一头牛,卞庄子当即抽出宝剑想去刺虎。旁边的童仆阻止他说:‘现在两只老虎正在争食牛,争夺必然会互相厮斗,厮斗的结果是实力强的老虎受伤,实力弱的老虎死亡。到那时你再追赶那只受伤的老虎,将其刺死。这样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擒获两只老虎了。’现在,韩、魏两国相互争战,也像两只老虎一样,结局一定是强国受损,弱国失败。而后大王再出兵受损之国,这样秦国就能像卞庄子那样坐收渔人之利了。国君,您以为如何呢?”

秦惠王听罢,连连称妙,于是再也不提调解之事,只是静观形势。几年后,韩国战败,魏国元气大伤。秦惠王则立即派兵进攻魏国,轻而易举地获取了胜利。

实例二:高永昌替人做嫁衣

1115年,辽国命大将高永昌率3000渤海兵,屯驻东京辽阳城外,以抵御金国的入侵。次年正月初一,辽阳城内发生内乱,高永昌率军入城平叛,乘机在辽阳登基当起了皇帝,自称大渤海王,国号大元。

高永昌深知自己的这一行为,会导致辽国起兵讨伐自己,于是提前写信给金国皇帝阿骨打,提出两国合作共同对付辽国。但阿骨打打算隔岸观火,既不正面与辽国作对,也不断然拒绝高永昌的请求,好让高永昌去对抗辽国,等双方力量都被削弱时,自己再去灭了高永昌,然后再顺势攻克辽国。于是,阿骨打回信道,愿意与高永昌协力取辽,但因为近期金国兵力匮乏,暂时无力出兵。

两个月后,辽国派大将张琳率2万军队攻打高永昌。刚开始时,辽军一路高奏凯歌,很快便突破了高永昌的辽河防线,准备渡太子河直取东京辽阳。然而待到辽军渡河至半时,高永昌急中生智,派精兵果断出击,打得辽军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就在高永昌得意忘形的时候,阿骨打立遣精兵进攻辽阳城,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辽阳城。高永昌惨败后,派人前往金国,表示愿意取消国号,对金称臣。阿骨打表面上表示同意,以安抚高永昌,暗地里却收买高永昌部将做内应,然后一举击溃高永昌。最后高永昌被叛将杀害。

实例三:失败的绥靖政策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希特勒上台后,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肆意扩张备战。然而面对欧洲各国,希特勒也没有称霸世界的信心,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个“探测性气球”。

3月28日,希特勒将康拉德·汉莱因秘密召至德国柏林,当时的康拉德·汉莱因是捷克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头目,希特勒要求他在苏台德区组织闹事,以便借苏台德区自治之名出兵捷克。希特勒想以此试探各国的反应,如果欧洲各国对此一致反对,那么他就暂缓行动。然而,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却采取了绥靖政策,这让希特勒喜出望外。

9月15日,张伯伦飞往柏林,亲自与希特勒协商苏台德区问题。但希特勒抓住张伯伦谨慎怕事的弱点,在会谈过程中咄咄逼人,寸步不让。张伯伦为息事宁人,提出了一个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办法,同意将捷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并表示自己会负责在欧洲各国之间斡旋。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了“四巨头”会议。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让希特勒相当满意的建议,即后来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而张伯伦、达拉第当时慑于希特勒的武力威胁,只好忍气吞声地迎合。《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必须从1938年10月1日起,把捷克的苏台德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划归德国管辖,而且这些地区的军事设施、工业企业、运输工具也要移交给德国。正是这个协定,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从而打开了希特勒进攻欧洲、称霸世界的大门。

更多三十六计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