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为词人镇守西北时所作,是边塞词中的佳作。上片写边塞风景,边声四起、长烟落日,满目苍凉,营造了肃杀的边关气氛。下片抒写怀抱,自己镇守边关,虽白发丛生却大功未成,归乡更不可得,难以入眠。在这首词中,报效国家的理想和对故乡的思念,构成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激荡在词人胸中,于是浓郁的情感在全词的景物与氛围中渗透出来,更显苍凉悲壮。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译文
译文1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译文2
边境上秋天的景色和内地大不相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家的时间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题解点评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通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这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鉴赏
鉴赏
据宋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内容大多述边镇之劳苦。现仅存一首。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全词描写边塞生活,表现将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的决心和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心情。
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用“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成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多么艰苦,萧瑟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这里的将士又是如何度过这种生活的呢?
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笛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主人公不能入眠,他由自己想到这些将士: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被乡情萦绕,归乡心切。词中暗含着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显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合,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风,以战事、国事入词,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他自幼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范仲淹还是秀才时就有辅弼天下的大志,以刚直不阿闻名。后来他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锐意革新。皇祐四年(1052),在赶往颍州上任的途中死去,时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范仲淹的诗、文都很好,他倡导文章“应于风化”,政论文和杂文有古文的遗风,内容丰富,格调刚劲明快。其辞赋也颇多佳作,风格深沉壮阔,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艳丽词风。有《范文正公集》,词有五首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