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讳名作品原文
帝王讳名
南宋·洪迈
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克昌厥后,骏发尔私。”成王时所作诗。昌、发不为文、武讳也。宣王名诵而“吉甫作诵”之句,正在其时。厉王名胡,而“胡也虺蜴”“胡然厉矣”之句,在其孙幽王时。小国曰胡,亦自若也。襄王名郑,而郑不改封。至于出居其国,使者告于秦、晋曰:“鄙在郑地。”受晋文公朝,而郑伯傅王。惟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盖已非周礼矣。汉代所谓邦之字曰国,盈之字曰满,彻之字曰通,虽但讳本字,而吏民犯者有刑。唐太宗名世民,在位之日不偏讳。故戴胄、唐俭为民部尚书,虞世南、李世绩在朝。至于高宗、始改民部为户部,世绩但为绩。韩公《讳辨》云:“今上书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喻及机,以为触犯。”此数者皆其先世嫌名也。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方州科举尤甚,此风殆不可革。然太祖讳下字内有从木从匀者,《广韵》于进字中亦收。张魏公以名其子,而音为进。太宗讳字内有从耳从火者,又有梗音,今为人姓如故。高宗讳内从勹从口者亦然。真宗讳从心从亘,音胡登切。若缺其一画,则为,遂并字不敢用,而易为常矣。
帝王讳名作品注释
庙中:宗族。
出居其国:出国在外。
不偏讳:不避忌讳。
黜落:取消资格。
帝王讳名作品译文
对帝王的名字要避讳,这从周朝便开始有了,然而只是在本宗庙中避讳罢了。“克昌厥后,骏发尔私。”这是周成王时所作的诗。昌、发并不被文王(名姬昌)、武王(名姬发)避讳。周宣王名字叫诵,而当时就有“吉甫作诵”的诗句,正在宣王时代。周厉王名字叫胡,然而“胡也虺蜴”“胡然厉矣”的句子,是在其孙周幽王的时代。小国叫胡,也是从此时开始的。周襄王名字叫郑,而郑地不改封呈。至于出国在外,使者对秦国、晋国说:“鄙人在郑地。”接受晋文公朝拜时,郑伯任傅王。只有到了秦始皇时,因其父庄襄王名字叫楚,才称楚地为荆。秦始皇自己的名字叫政,为了自避其嫌,才改正月为一月。这大概已经不是周朝的礼节了。汉代所谓邦字叫国,盈字叫满,彻字叫通,虽只避讳本字,但官吏百姓违犯了就要判刑。唐太宗名叫世民,他在位期间不避讳。所以戴胄、唐俭为民部尚书,虞世南、李世绩在朝做官。到了唐高宗时,开始把民部改为户部,把李世绩改为李绩。韩愈在《讳辨》中说:“如今下级官员上书以及皇上诏书,没有听说有对浒、势、秉、机的避讳。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喻和机等字,以免犯了避讳。”这几个字都是唐代皇室先辈的名字中的字或音。宋朝崇尚文章的风俗太盛,所以礼官讨论,每次都想多些,避讳的字就有五十个。科举考场的试卷,只要有稍微涉及避讳的字,士人们就不敢用,一旦有人触犯,往往会被偷偷取消资格。国内科举制度更严,这种避讳风气大概不可能革掉。然而宋太祖名字里有从木从匀的字需要避讳,《广韵》中在进字中收入了。张魏公给儿子起名,音为进。宋太宗避讳的名字里有从耳从火的字,又有梗音,现在成为人的姓氏就是这个缘故。宋高宗的名字讳从勹从口的字也是这样。宋真宗的名字讳从心从亘的字,读为胡登切。恒字如少一画就成了,于是字也不敢再用,而改为常字。